 |
從東南亞地區進口的沉香珍品——奇楠香。記者 馬超/攝
|
海南沉香,素有“一片萬錢”之稱,因其產量稀少和香味濃郁,近年來價格一路“高歌猛進”,十年間價格翻了40倍。日漸稀缺的資源和不停增加的市場需求,讓原本用作香料的沉香變身“瘋狂的木頭”,海南沉香市場更是九成以上貨品涉嫌造假。業內人士擔憂,海南沉香面臨著空前的信任危機和行業崩盤風險,亟須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游資炒作 “瘋狂木頭”背后的推手
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一幅沉香雕仙山樓閣嵌西洋鏡座屏以2070萬元高價成交,一舉打破國內沉香藝術品拍賣紀錄。同年7月22日,在中貿圣佳拍賣會上,一件清康熙沉香木雕四臂觀音像估價90萬元至100萬元,最終以遠遠高于估價的253萬元成交。
除沉香制品的價格飆升以外,其原材料也價值不菲。記者了解到,除了加工的成品外,從樹根上剝下來的沉香皮可以做茶,不起眼的一小包就能賣600元。砍剩的沉香木可以煉出沉香油,每克的價格也高達200元。
海南因出產極品沉香被冠以“香洲”美名。據《本草綱目》記載:“海南沉香,一片萬錢,冠絕天下”,自然瑰寶使得市場“聞香而動”。在海口市的各大古玩城內,均有沉香加工的各種產品銷售,其中不乏50萬元一條的“天價手鏈”,甚至爆出有500萬元的沉香掛件。 作為我國沉香主產區的海南,已經死亡的老沉香木樹根成為沉香玩家追逐的目標,把樹根挖出來經過加工拿到市場去賣,就可獲得數十倍的利潤。
海南省沉香產業協會秘書長施淼認為,沉香并非不可再生,價格也并非只漲不跌。“行業背后存在很大風險,一般來說,沉香成長期需要10多年以上的時間,目前海南上等水沉年產量不超過2公斤。真正上等的水沉奇缺,投機者借機炮制沉香不可再生的言論。”
業內人士指出,沉香價格飆升的原因在于大量游資快速、深度介入其中。“一些投資人進入沉香行業后‘別有用心’,這幾年沉香稀缺的報道比過去10年的總和還多,其目的就是引導價格上揚。”沉香商家陳廣勝說,“沉香稀缺”的論調近年來逐漸從行業和收藏領域,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眾傳遞,沉香價格被“炒起來了”。
除此之外,資本進入市場后,從沉香收購到產品加工,再到包裝,最后推向消費市場,其間需要經過多級經銷商的周轉,經銷商層層囤貨、層層加價,價格翻倍飆升。
造假手段五花八門 行家辨假也會“走眼”
然而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沉香魚龍混雜,讓消費者難辨真假。
記者走訪海口的沉香店發現,幾乎每家店主都會告訴客人自己的沉香制品為“稀世珍寶”。沉香玩家陳林漢介紹,沉香入水后全沉為上品,叫做水沉香;半沉為中品,叫做箋香或棧香;不沉的為下品,稱作黃淑香。“假沉香多半為水沉,比重上往往超過正常水沉,手感非常不自然,表皮也很黑。有的造假高手還加上一些木紋或者木斑,使得假沉香看起來很漂亮。”陳林漢說。
海南沉香產業協會會長官茂有表示,辨別沉香的真假只能靠玩家的經驗,目前市場上90%的沉香是假貨或者劣質貨,肉眼很難分辨。“關鍵還是靠燒的味道,假的燒出來有焦臭味。”官茂有表示,也正因為如此,辨識沉香會對原材料造成破壞,商家若是沒有誠意,消費者實際處于被動地位,根本無法自行鑒別。
施淼介紹,鑒別沉香的方法要靠玩家看、聞、摸、試水。“質量上乘和真的沉香紋路清晰,表面毛孔細膩,在放大鏡下有明顯的反光;聞起來味道自然清芳,不刺鼻,且真沉香穿透力強,在逆風處都能聞到沉香點燃后的味道。”施淼說,假沉香靠壓縮而成,放入水中時間長后會開裂,而真沉香則因在大自然中風吹雨打,已經經過水的洗禮,就不會開裂,能保持原樣。
沉香玩家吳東說,即使入水后全沉也不能信以為真。現在的高壓技術將一般木頭壓制,配上香料,改變材料密度,以假充真,普通消費者根本無法辨別。“假沉香的造假技術越來越高科技,行業內來自越南的假沉香更是逼真,即使經驗老到的行家也有走眼的時候。”他說。
在海南古玩城內,玩家楊先生拿出一塊壓縮而成的沉香和真沉香給記者分辨,除了味道有所不同,外表基本上看不出兩者差異在何處。楊先生說,現在市場內大量沉香是壓縮而成的,真沉香屈指可數。“沒有幾個老板愿意在山里連續幾個月尋香,假貨自然會充斥市場。”楊先生說,因沉香市場充斥不少假貨,且造假技術越來越先進,不少沉香圈內人都有“看走眼”的經歷。
制定行業標準 回歸理性價格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南鼓勵和推廣人工種植沉香,而對于人工種植沉香,其結香期長達七八年,業內人士表示,引導沉香市場規范發展,應加強市場機制,使其流通順暢,在這一普及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沉香的生長規律,耐得住“市場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以次充好。
部分業內人士表示,長久以來,沉香市場魚龍混雜,缺乏透明的信息源以及監管措施,致使市場“跟風”嚴重。他們認為,海南作為我國沉香主產區,在整個產業鏈下游,原本是一種資源優勢,但隨著資本的進入,一方面,暴利驅使下,各種造假沉香擾亂了市場秩序,消費者難以辨認真假,市場凸顯信任危機;另一方面,天價沉香使得這一稀缺產品成為有一定資金實力的人的特有消費品,普通消費者“望香莫及”。
官茂有認為,有關部門對沉香缺少相應的檢測手段,一定程度上導致市場上流通的沉香大多是通過各種手段加工、制造出來的,“無權威機構檢測,沒有行業準入標準,有點資金的都來玩沉香,會攪亂正常的沉香市場。”
陳林漢說:“缺乏認證手段,缺乏統一標志,缺乏樹種來源的鑒別,這些都是沉香產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如果長期下去,肯定會讓整個產業面臨空前的信任危機。”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擔憂,近年來,隨著沉香的價格翻番、莊家炒作,整個沉香產業早已不太平靜,在炙手可熱的沉香市場中,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血本無歸。天價沉香若是一味飆升,比如一串佛珠手鏈高達50萬元,背離市場規律,貴得離譜,也必然被市場反噬。商品短期內價格上漲,也許可以被游資所左右,但是其長期價格一定是由供需關系來決定,這也應是沉香發展的合理邏輯。
在沉香產業日漸火熱的同時,業內人士期盼建立行業規則,希望更多的人關注沉香本身,重新了解傳統的香文化,而不是將沉香神秘化,作為炒作牟利的對象。陳林漢等人呼吁,應盡快建立相應行業標準,通過行業協會的方式,推動沉香產業走向規范,避免出現炒作之后崩盤,造成整個產業大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