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法的實施,對于處于困境的基金行業無疑將會帶來積極的影響!這一觀點幾乎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肯定。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基金行業來說,其中最為關鍵的、最為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那就是基金經理。
隨著“90后”基金經理的近乎絕跡,隨著“00后”知名基金經理的流失,“10后”基金經理能在市場期待中,勇挑重擔嗎?
公募行業投資經理的新陳代謝漸呈加速之勢。如今每上任的4位基金經理中,就有1位是“實戰”年限在1年以內的新手,“實戰”經歷大多不到3年的“2010年后”基金經理漸成主流。而最早的一批“90年代”的基金經理們,現已所剩無幾。
今年6月,又有兩位資深基金經理劉天君和史偉辭職,離開公募基金。
公募基金經理流轉加速
6月份,新基金發行的頻率依舊高企,一些新產品尚未被銷售人員記住,便已匆匆下架了。基金經理更新換代的速度也如此,6月以來,上任的36位基金經理中,有9位的簡歷顯示,其操盤公募基金的經歷在1年內。
隨著新基金的迅速擴容,基金經理隊伍也日益壯大。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今年以來“由零開始”的公募基金經理達90人次。其中雖也有不乏深厚背景:或有海外投資背景、或有非公募產品的管理經驗,但公募基金的實際經驗卻均為空白。
在“新人”紛紛上崗的同時,基金行業的“老人”卻在逐漸流失:自2007年始,江暉、田榮華、趙軍等第一批“公轉私”后,每年均有資深公募基金經理離職。今年以來已有多位知名經理“奔私”:5月,華夏基金副總、曾任華夏藍籌、華夏優勢基金經理的劉文東離職;6月,嘉實基金投資部總經理、嘉實優質企業、成長收益基金經理的劉天君也隨之卸任;同月,交銀施羅德基金經理史偉也悄然掛印。
三位基金經理均在公募行業從業超過10年,史偉擔任基金經理的累計年限超過7年,劉文東和劉天君也都接近7年。這些資深的基金經理,已經積累了聲譽等資本,從事私募后對于高凈值客戶顯然具有一定的號召力。
目前公募行業內,基金經理從業經歷超過7年的投資經理僅余60人,其中不少已位居公司管理層,主要精力放在具體產品管理上的也已較少。只有很少一些資深基金經理還會參與新基金的運作管理,今年仍掛名新產品的基金經理,只有嘉實基金的邵健、海富通基金的邵佳民、富國基金的饒剛、易方達基金的林飛、鵬華基金的初冬等寥寥幾人。
2000年之前的第一代基金經理已陸續散去,如今只剩下匯豐晉信的林彤彤和華安基金的尚志民區區兩人。而2010年以后上崗的基金經理已成為行業主力軍,占總人數的50%以上。這些“10后”基金經理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并承擔起了很大的工作量,不少基金經理同時管理3只以上的產品。
“這是行業發展中正常現象。”有中型基金公司投資部總經理認為,“早期的基金經理,上崗要求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那時的基金公司并無完備的投研體系,基金經理都很年輕,未經過系統的培養歷練。而現在的要求比當時高多了,所以現在一個基金經理,雖可能才剛剛上崗,但之前已看了很多年行業,通過模擬盤、擔任助理,也積累了一些實戰經驗。”
事實上,有不少投資經歷并不長的基金經理,最近兩年憑借優異的業績脫穎而出。去、今年以來業績均保持領先的上投摩根新興動力基金經理杜猛,走上公募投資崗位還不到兩年,但其從業時間已超過10年,有較長的行業研究經歷。
人員結構分化
基金經理上崗時間的長短,雖然與其投資能力并不能成絕對正比,但基金經理的配置,卻也折射出基金公司投研實力和體系建設。目前業內絕大多數公司旗下的基金經理平均上崗年限在2~4年之間。
海富通多年以來,都是行業中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最長的基金公司,晨星數據顯示達5.7年。其中投資總監陳洪、兩位投資副總監蔣征、邵佳民任職時間都在10年左右。海富通旗下基金經理的流動率在行業內處于較低水平,雖然最近兩年有所提升,有幾位資深基金經理相繼離開,不過由于其新產品發行較少,引進和提拔的基金經理也較有限,公司投資人員整體結構仍以“老人”為主。
而易方達基金由于近年加速提拔新人,投資人員平均任職期限下降到2.4年,為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最短。易方達去年開始的“投研大改革”持續推進,2012年以來新聘任的基金經理有14人,且此前均無公募基金管理經驗;除內部培養外,也有自別家加盟而來的人員。與此同時,去年易方達有多位資深基金經理辭職。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華夏基金,早年的明星基金經理戰略對提升公司品牌和市場號召力效果顯著,但在硬幣的另一面,旗下聲名顯赫的基金經理們最終紛紛離職自立門戶。從最早的江暉、石波,到此后星光熠熠的孫建冬、王亞偉,再到今年離職的劉文東。不過,“明星”一代的陸續離去也為新人們挪出了位子,尤其是投研人才濟濟的華夏基金。從去年初至今,華夏基金從內部新聘任了12位基金經理,從簡歷來看,華夏基金對人選十分嚴格,除了此前的工作經歷外,這些新經理已大多在華夏基金工作5~6年,最短的也有3年,幾乎均由內部擢拔而來。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基金公司越來越難以吸引行業中“老手”加盟,因此新公司的基金經理平均從業年限往往不足一年。略早成立的幾家新基金公司仍傾向于在行業內找熟手:紐銀梅隆西部基金挖來閆旭、平安大華基金聘用顏正華、財通基金找來黃瑞慶。但越發艱難的生存環境很難留住基金經理們,黃瑞慶、顏正華等人都先后離任。
而2012年后成立的長安基金、安信基金、方正富邦基金、國金通用基金等公司,現任基金經理均無公募基金管理經驗,部分來自券商、銀行、保險,部分人員則曾在基金行業中從事投研工作。
“這也并不一定是招不到人,而和管理層思路有很大關系”有行業分析人認為。可見的是,對于券商系的新基金公司而言,股東方則成為基金經理的重要提供源泉。如富安達基金的投研團隊基本是從股東南京證券整體移植,其投資總監、富安達優勢成長基金經理孔學兵便來自南京證券。
從近一兩年的投資業績來看,“外來的和尚”也并非好念經,選擇空降行業熟手的新基金公司均未出現表現突出、優勢明顯的投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