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每年迎接數以十萬計外來游客,本地居民數量卻不足六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游客傾斜,買一塊鑲鉆手表遠比買一升牛奶容易;不少外來富人買房置地只為度假看風景,一些本地居民則靠出租房屋獲利,離開老城另尋住所;城市日漸繁華熙攘,居民生活成本日益增加,生活質量并未明顯改善。 居民莉迪亞·菲爾索奇感嘆,旅游改變城市形態,如今的威尼斯不再是本地人的水城。 菲爾索奇記得,小時候家附近有兩家肉鋪、幾家雜貨鋪、兩家面包房、一家裁縫店和一家修鞋鋪,“如今它們都不在了”。 “這里不再是平常的地方,”菲爾索奇駕一艘平底小舟游行水城河道,向路透社記者道出心中失意,“有人不得不搭乘交通汽艇去買新鮮蔬菜,不過要想買2000美元的手表或400美元的狂歡節面具,家門口數米內就有售! 本地居民愛講一個笑話,反映出城市建設向游客傾斜的現狀:一名游客想給孩子買一升牛奶,向本地人打聽去路。本地人告訴她:“走過古奇店,在芬迪店右轉,一直向前走,在D&G專賣店過橋,我想那里還有一家雜貨鋪,要是那人還健在的話! 不少威尼斯居民發現,生活成本日漸昂貴。水城船多車少,食品運輸成本不低,從船上到岸上,再由手推車運到商店,每個環節都要增加相應成本。對上了年紀又不富裕的老威尼斯人來說,生活尤其艱難,出行著實不易,坐趟“水上公交”都要和成群游客“競爭”。 夏季是威尼斯旅游旺季,外來游客多至13萬人,相當于本地居民兩倍。在游客大量涌入的同時,本地居民正逐步“撤離”這座古老城市。 離開人流熙攘的大道,順著蜿蜒小道前行,游客也許會步入一座座莊嚴、僻靜、誘人的小廣場,卻不見多少人影。他們或許覺得奇怪:“真正的威尼斯人哪兒去了?” 在威尼斯購房的外來富人可謂“新居民”,一年中在這里住不了多久,只為欣賞大運河美景;不少“老居民”則離開水城,把房屋租給游客。對他們來說,短期出租房屋給游客比長期出租給學生、工人或一個家庭更賺錢。 身為水城居民和意大利全國性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我們的意大利”負責人,菲爾索奇見證威尼斯因旅游開發歷經的變遷、本地居民生活受到的沖擊,憂心忡忡。今年7月,“我們的意大利”呼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威尼斯列入城市保護名錄,以防過度開發毀掉水城。 菲爾索奇承認旅游業是推動威尼斯經濟發展的引擎,但她認為,正是由于過分依賴旅游業,威尼斯已經出現“空心化”跡象,喪失部分社會結構。 一些居民團體認為,歷屆地方政府沒能抓住一系列機遇變革城市形態、為居民謀利。例如,圣克萊門特島一所廢棄的精神病院列入開發規劃后,被打造成一處五星級度假勝地,而不是建設成一座大學校園;威尼斯電影節全球聞名,城內卻只有兩家電影院供本地居民消遣娛樂。 在威尼斯作家卡泰麗娜·法洛莫眼中,威尼斯已然成為“主題公園”,像一座“悲傷的迪士尼樂園”!皼]人否認發展旅游業有必要、甚至至關重要,但政治家的任務是全面保護城市,”法洛莫說,“他們的第一要務是守護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游客的心血來潮! “能解決這一現狀的唯一方法就是喊停。游客潮必須加以控制。我不認為威尼斯的經濟將(因此)受損,”法洛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