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旅游消費券成為各地政府、商家應對經濟不景氣的方子。江蘇常州和浙江杭州兩地在上海發放旅游消費券時,更是接連發生了哄搶現象。與旅游消費券在上海遭哄搶的同時,南京發放的旅游消費券卻遭遇了冷遇。 專家指出,就拉動內需而言,消費券可能是一柄雙刃劍,可能發揮“乘數效應”推動國人消費熱情,也有可能反而抑制人們對現金支出的欲望,對消費起到“擠出效應”。哄搶、冷遇并存,
旅游券發放拉動內需效應還需時間考驗。
哄搶與冷遇并存
3月1日,3萬套杭州旅游消費券在上海啟動免費派發,未料發生了哄搶現象。 據悉,當天的派發活動原定下午2點開始。但從上午起,作為派發點之一的九江路杭州銀行上海分行就排起了千人長龍陣。 “杭州消費券”在上海遭哄搶,引起了網上網下的熱烈討論。而此前,江蘇常州在上海派發消費券時,其實已經發生了類似的狀況。 然而,與旅游消費券在上海遭哄搶的同時,南京發放的旅游消費券卻遭遇了冷遇。 據了解,一些拿到旅游消費券的南京市民感到旅游消費券對自己沒什么用途,不顧其不準買賣的規定,將100元價值的消費券在網上以50元甚至更低價格轉讓。一時之間,南京城中儼然興起了“倒賣”旅游消費券的“熱潮”。媒體對此紛紛加以報道,并且質疑旅游消費券“能否真的發揮拉動消費作用”?
“餡餅”滋味如何
消費券,感覺像是“天上掉下的餡餅”,但這個“餡餅”究竟滋味如何,對消費刺激如何,還需時間考驗。 一位上海市民就說,旅游券發放,噱頭大于實際意義。“每消費40元才能抵用10元旅游消費券,優惠力度太小了。算一算,出門旅行的各項花費遠遠超過所得到的實惠。”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教授認為,如果普遍發放消費券對于拉動內需,可能產生負面的“擠出效應”。“老百姓用政府補貼來代替自身消費,宏觀上說就是居民儲蓄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增加,因為本來要支出的部分由政府補貼了。這與拉動內需的初衷是相悖的。” 但他認為,如果針對性比較強的,地方政府利用閑置資源拉動消費的消費券,比如旅游券,對相關行業刺激功能會相對明顯,而且有可能帶動旅游周邊產業,在產業鏈上出現“乘數效應”,同時政府負擔也不太沉重,這應該就是消費券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盡管大眾輿論對消費券的功用眾說紛紜,但旅游消費券在不少專家眼中依然是消費券中的“明星”。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袁立認為,與一般消費券不同,旅游消費券“是一個較好的拉動地方閑置資源、穩定就業保障的舉措”。這一方面是因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旅游已經成為人們消費支出中比較次要的選項,而旅游產業又恰恰可以對拉動餐飲、住宿、購物等消費發揮比較全面的刺激作用。因此,發放旅游消費券可能刺激人們原本萎縮的旅游需求。 袁立認為,從不少地方發放使用旅游消費券的實際效果來看,往往是用一元錢拉動了三四元錢的消費,拉動內需的“乘數效應”還是相當明顯。
期待成型的制度
不過,學者們也紛紛表示,當下我國發放消費券的方法、途徑,使用消費券的規定、限制條件堪稱五花八門,在給國人制造了大量混亂信息之余,一些不合理的發放方法更影響了消費券充分發揮拉動內需的效果。 “如果消費券針對的人群選擇更合適,其刺激經濟的效果會更好。”復旦大學產業研究中心主任陸銘教授介紹說,“消費券”并非什么發明創造,西方早已有之。“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經濟未出現波動或衰退時,政府為了縮小消費差距、提振消費水平而給一些低收入者派發消費券,主要用于其食品和教育等公共支出,是作為一種社會福利形式存在的”。 而相形之下,發放消費券在我國還只是“短期的嘗試”。我國目前還沒有像有些西方國家那樣有比較成型的消費券發放制度。 陸銘指出,政府消費券的派發機制有待改善。他介紹說,國外有通過信用卡直接發放消費補貼的慣例,我國目前還做不到。“但是,國內也有類似的系統和渠道可以找到目標人群,如失業保障系統、低保系統、退休金系統、失業農民工和大學生群體等”。 許多學者都覺得目前經濟環境下,旅游需求受沖擊較大,有針對性發券拉動旅游消費,穩定相關行業就業,確實不失為良策。那么,旅游消費券該如何派發,才能更具針對性。 上海的退休機關干部張女士說:“雖然原來沒有旅游的計劃,但如果拿到消費券,我還是會跟老伴去玩一趟的,我們現在有時間也有點閑錢。但現在的發放方式我們也搶不到,也不會去搶。” 孫立堅教授則表示,各地政府在發放旅游消費券時,需要創新方式方法,但也應該注意兩點:第一,發放渠道不應過于單一。要有目的地針對目標人群進行派發,收效才會明顯。第二,派發消費券的目的,本身是要引導有消費能力的人進行消費,不必也千萬不能讓它變味,變成政府發放的一種福利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