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書摘]巨大的差異
      2015-07-01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網
      分享到:
      【字號

          經濟史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它的研究范圍可以借用亞當斯密的代表作來表述,那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經濟學家采取一種不考慮時間因素的經濟發展理論來探究“原因”,而經濟史學家則在歷史變遷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來尋找答案。近年來,經濟史研究格外引人關注,因為其中最根本的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富裕,而另一些國家卻陷入貧困?”)已經把視野拓展到全球范圍。這和五十年前完全不同,當時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英格蘭,而不是法國?”近年來關于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的研究強調世界各大文明內在的發展動力,因此我們如今要問的是:為什么過去的經濟增長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或非洲?

          關于遠古時期的收入狀況,我們所掌握的數據并不充分,不過在1500 年左右,似乎各國間的貧富差距并不大。在達伽馬到達印度和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如今的貧富分化格局才基本開始成形。

          我們可以把過去的五百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500 年到大約1800 年,可稱為重商主義時期。這一階段始于哥倫布和達伽馬的航海探險(正是這些航行最終促成了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終于工業革命。在此三百年間,美洲開始被殖民并向歐洲輸出白銀、糖和煙草;非洲人被運往美洲充當奴隸,生產上述產品;亞洲則將香料、紡織品和瓷器運往歐洲。主要歐洲國家不斷獲取新的殖民地,并采用關稅和戰爭手段阻撓其他國家與殖民地開展貿易,企圖以此來增加本國的貿易收入。以犧牲殖民地的發展為代價,歐洲制造業取得了進步,但當時經濟發展本身并不是各國的興趣所在。

          第二個階段出現在19 世紀,可稱為趕超時期。在這一階段,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拿破侖于1815 年兵敗滑鐵盧時,英國已經在工業領域內確立了領先優勢,將其他國家都甩在身后。西歐各國和美國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試圖采取一系列政策來發展經濟。這些政策包括四個部分:(1)消除內部關稅,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建立統一的全國性市場;(2)建立外部關稅,保護本國工業,應對來自英國的競爭;(3)成立銀行,穩定貨幣并為工業投資提供資金;(4)建立大眾教育體系,提升工人的能力。這些政策在西歐和北美取得了成功,這些地區內的各個國家和英國一起構成了如今的富國俱樂部。一些拉美國家沒有完全采取這些政策,未能取得巨大成功。來自英國的競爭使得大多數亞洲國家沒能走上工業化道路。自從英國的奴隸貿易于1807 年停止后,非洲改為對外輸出棕櫚油、可可粉和各種礦物。

          到了20 世紀,曾經在西歐(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取得成功的各項政策在不發達國家實行后,并沒有取得顯著效果。大多數技術都由富裕國家發明,由于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價格日漸昂貴,所以它們需要發明新的技術,通過投入更多資本來提高生產率。對于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來說,采用新技術常常不夠劃算,但要想追趕西方國家,它們需要這些技術。大多數國家一定程度上都采用了現代技術,但它們的發展速度還不足以趕超富裕國家。也有一些國家在20 世紀成功縮小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它們采取的是大推進式的發展模式,通過計劃手段和投資協調來取得快速發展。

          在研究一些國家如何變得富裕之前,我們必須先確定它們何時變得富裕。在1500 年至1800 年間,如今的富裕國家確立了微弱的領先優勢,我們可以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這一優勢(參見表1)。1820 年,歐洲已經成為最富裕的大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當時最富裕的國家是荷蘭,人均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為1,838 美元。17 世紀,低地國家開始繁榮,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趕超荷蘭。當時英國正在追趕的道路上。工業革命已經經歷了兩代人的發展,英國的富裕程度僅次于荷蘭,1820 年人均收入達到1,706 美元。西歐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的人均收入為1,100 美元至1,200 美元。世界其他地區遠遠落后,人均收入為500 美元至700 美元。非洲是最貧困的大陸,人均收入只有415 美元。

          從1820 年到現在,除個別國家外,收入差距在擴大。1820 年最富裕的幾個國家隨后發展最快。如今最富裕的國家人均收入為25,000 美元至30,000 美元,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國家人均收入為5,000 美元至10,000 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人均收入只有1,387 美元。圖1展示了地區間的差異,靠近右側的地區在1820 年具備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正是這些地區呈現出了最大的收入增長幅度。與之相比,靠近左側的地區初始收入水平較低,同時收入增長幅度也較小。歐洲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實現了17 倍至25 倍的收入增長。東歐和亞洲大多數國家的初始收入低于歐洲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它們的收入增長在10 倍左 右。南亞、中東地區和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更為不幸,它們在1820 年時就更為貧困,在那之后它們也只有3倍至6倍的收入增長。它們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差異等式”總結了這一模式。

          個別地區的發展并不符合收入差異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東亞地區,因為只有這一地區扭轉了原有趨勢,改善了自身地位。日本在20 世紀取得的成就最大,因為它在1820 年時還是毫無爭議的貧困國家,但它隨后消除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樣取得巨大進步的還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蘇聯是另一個例外,不過它并沒有完全成功。現在中國或許正在創造新的奇跡。

          工業化和去工業化是造成世界各地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參見圖2)。1750 年,世界上的大多數產品由中國(占全世界總量的33% )和印度次大陸(25% )制造。亞洲的人均產量低于更為富裕的西歐國家的人均產量,但差距很小。到1913 年時,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和印度次大陸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分別下降到4% 和1% 。英國、美國和歐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4 。英國的人均產量是中國的38 倍,是印度的58 倍。這不僅是因為英國的產量迅猛增長,中國和印度次大陸制造業的大幅衰落也是原因之一,因為西方各國的機械化生產將這兩個國家的紡織業和冶金業驅逐出了市場。在19 世紀,亞洲各國從世界制造業中心變成了只會生產并出口農產品的典型的不發達國家。

          圖2展示了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若干重大轉折點。從1750 年至1880 年,英國工業革命是主要事件。在這一階段,英國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從2% 上升到23%,正是來自英國的競爭摧毀了亞洲的傳統制造業。從1880 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階段,標志性事件是美國和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的工業化。到1938 年,它們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分別提高到33% 和24% 。英國被這些競爭者搶占了部分市場,它所占的份額下降到13% 。從二戰結束后到20 世紀80 年代,蘇聯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迅速上升,但隨著蘇聯解體后各成員國陷入經濟衰退,這一地區所占的比重又大幅下降。東亞奇跡見證了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崛起,它們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提高到17% 。從20 世紀80 年代起,中國大陸地區也一直在進行工業化。2006 年,中國大陸地區制造的產品占世界總量的9% 。如果中國大陸地區追上西方國家的前進步伐,那么世界格局將重新回到原點。

          真實工資

          國內生產總值并不足以充分衡量民眾的福祉,還有許多因素有待考慮,比如健康、預期壽命和受教育程度。此外,缺乏數據時常給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帶來困難。不管怎么說,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福祉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它只計算了平均收入,而沒有區分富人和窮人。計算“真實工資”(即人們的收入所能獲得的生活水平)有助于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真實工資讓我們得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解釋現代工業的起源和發展,因為在勞動力最昂貴的地方,就會產生最大的動力來增加每個工人平均使用的機械數量。

          我關注的是體力勞動者。要衡量他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將他們的工資與消費品價格進行比較,并且必須對這些消費品價格進行加權平均,以計算消費價格指數。我所采用的指數是一個人維持“最低生活開支”所花費的成本(即維持生存所需的最少費用)。此時飲食有一半是素食。煮過的谷粒或者沒有發酵的面包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大部分卡路里,豆科植物成為富含蛋白質的有益補充,黃油或植物油提供了一點脂肪。在1500 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典型食物就是這些。一個名叫弗朗西斯科佩爾薩特的荷蘭商人在17 世紀早期到過印度。他注意到,德里附近的人們“沒有其他食物,只吃一點青豆和米飯做成的雜燴飯……他們在晚上才混著黃油吃雜燴飯,白天只嚼一點干豆子或者其他谷粒”。這些苦力“幾乎沒嘗過肉的味道”。事實上,大多數肉類對他們來說是禁忌。

          表2顯示了一名成年男性在“最低生活開支”狀態下的消費模式。他的飲食基于世界各地最便宜的谷物—在歐洲西北部是燕麥,在墨西哥是玉米,在印度北部是小米,在中國沿海地區是水稻等等。這些谷物的數量是選定的,這樣的一份飲食每天產生的熱量是1,940 卡路里。食物之外的開支只限于簡單的衣物、少量燃料和蠟燭。大部分開支都用于食物,更確切地說,用于飲食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碳水化合物。

          關于生活水平,我們要關注的基本問題是:一名全職體力勞動者能否掙到足夠多的錢,來維持一家人的最低生活開支。圖3 顯示了全職收入相比全家人最低生活開支的比率。如今,歐洲各地的生活水平差不多。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要追溯到公元1 世紀。當時的生活水平也很高: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大約是家庭最低生活開支的4倍。然而,18 世紀歐洲地區開始出現巨大的差異。歐洲大陸的生活水平下降,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只能購買表2中的物品(或同類產品)。在中世紀,佛羅倫薩的工人能吃上面包,但到了18 世紀,他們只能吃玉米糊,這是剛從美洲引入的新物種。

          相比之下,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的體力勞動者的收入依然是最低生活開支的4倍。不過,倫敦的工人在1750 年并不是把表2中的燕麥粥吃上4份,而是改善自己的飲食,吃上了白面包、牛肉和啤酒。只有在鄰近凱爾特人的地區,當地英國人才吃燕麥。正如約翰遜博士所言,燕麥是“一種谷物,在英格蘭通常用于喂馬,但在蘇格蘭卻是當地人的食物”。英格蘭南部地區的工人收入頗豐,他們買得起18 世紀的奢侈品,比如珍本圖書、鏡子、糖或茶葉。

          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各個地區的真實工資也呈現出巨大差異。圖4顯示了從1300 年至今倫敦體力勞動者的真實工資變化以及從1738 年至今北京體力勞動者的真實工資變化。1820 年,倫敦的真實工資水平已經是最低生活開支的4倍,此后這一比率一路攀升至50 倍—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1870 年之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宋河老子國學教育基金會助推全民讀書熱
      · 與扎克伯格一起讀書 年輕CEO的新年計劃
      · “不讀書”與數字化時代的讀書
      · 葉華《畫筆記:戰爭•人》讀書會
      · 揚•馬特爾與總理的寂寞讀書會
       
      頻道精選:
      · 【思想】養老金入市不在救急而在破繭 2013-06-14
      · 【讀書】那個歷史瞬間留給我們無盡的反思 2015-06-25
      ·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規劃落地 多地爭上先進制造業 2015-07-01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小电影在线观看的网址 | 午夜亚洲在在线观看 | 亚洲性爱区久久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视看国产 |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