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爾,硅谷創投教父,Paypal聯合創始人,也是Facebook、YouTube、Linkedin、Tesla等世界著名公司的投資人。2014年,彼得·蒂爾出版互聯網創業書——《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引起轟動。該書從哲學、歷史、經濟等多元領域解讀世界運行脈絡,分享作者對商業與未來發展邏輯的思考,在互聯網創業者中產生巨大影響。日前,彼得·蒂爾今年二度蒞臨中國,站上“中美創新巔峰論壇”與中國投資者、創業者交流。其間,《經濟參考報》記者近距離接觸了這位因《從0到1》為中國讀者熟悉的硅谷投資人。
企業成功根本在創新
《從0到1》是一本關于如何創建創新公司的書。在彼得·蒂爾眼里,企業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信念就是創新。這個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也就是所謂專利、技術和開啟一片未知領域。
彼得·蒂爾認為,照搬他人模式要比創造新東西容易;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會使世界發生從1到N的改變,增添許多相似的東西。但是,每當我們創造新事物,會使世界發生從0 到1 的改變。“商業世界的每一刻都不會重演。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再開發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或是謝爾蓋·布林不會再研發搜索引擎,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也不會去創建社交網絡。如果你照搬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們學習。”
他認為,美國的公司,如果不在創新上投資,不管現在多掙錢,將來都會以失敗而告終。“如果我們對已有業務進行調整,獲取了它能給予我們的一切,會怎樣呢?盡管聽起來不可能,但答案似乎比2008 年的危機更糟糕。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會把我們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徑是未經嘗試的新路徑。”
中國經濟的成功,與模仿、追趕歐美等發達國家緊密聯系,但隨著中國企業的強大,可供模仿的東西越來越少。中國如何實現從0到1,是一項新的挑戰。彼得·蒂爾指出,“中國企業的模仿策略非常成功,未來幾年還會保持這種成功。而且,中國創業者的工作熱情非常高,也愿意為獲得成功而不懈奮斗。當然,中國的市場競爭也是最激烈的,一個商業模式在中國萌芽后,可能馬上就會有100家企業去做同樣的事,想在中國市場勝出非常不容易。現在中國企業和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可供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少,這也要求中國企業有更多的原創性。日本當年就走了彎路,靠模仿、借鑒,日本企業在1965年后25年內快速崛起。但是,隨后的日本卻裹足不前。這其中原因很多,而缺少原創性是一個重要原因。”
好企業都追求控制力
在《從0 到1》中,處處可以看到彼得·蒂爾對壟斷的推崇。他說,在創新創業時要想明白競爭和壟斷的關系。成功的公司都壟斷了某些領域,他們能長期保持壟斷地位,皆因其產品、盈利模式、技術中,總有一樣是別人沒有的。“對社會來講,人們可能會討論壟斷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但從企業的角度來講,企業在最開始進行創業的時候希望在市場上處于壟斷的地位,并且不希望別人復制。”
“這種壟斷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壟斷,是創新式壟斷,也就是通過科技創新創造出嶄新的事物讓大眾受益,同時創造者又能獲得長期利潤。”彼得·蒂爾強調。
專有技術是最實質的優勢,使產品難以被外界復制。專有技術需要比競爭者好上10倍,才能帶來壟斷優勢。要取得10倍以上的技術突破,需要發明全新的技術,或者在現有解決方案上改善10倍。亞馬遜把線上可售書籍加到10萬種時,就已經超越任何書店鋪貨量的10倍以上。也可以通過更好的組合設計來取得10倍以上提升,蘋果先于微軟或諾基亞推出的平板即是如此。
網絡效應的特點是,使用的人越多越有影響。但要實現網絡效應,即使在網絡很小時,你的產品也要對種子用戶有價值。壟斷經濟具備馬太效應,越大越強。好的初創企業,第一版設計就要有潛力支持放量擴張。比如Twitter,即使已有2.5億用戶,也不需要增添什么功能就能繼續吸引更多人加入。彼得·蒂爾認為,有強大的品牌,才可謂壟斷,蘋果無疑是最強大的技術品牌。
錯過機會也是失敗
“在真正投資一個項目之前,我一定要在兩個問題上給出滿意的答案。第一,這究竟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或好項目,這個問題所有投資人都會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是第二個問題:如果確實是一家好公司或好項目,為什么那么多人沒投,能輪到自己投?”彼得·蒂爾認為,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已經慘烈到像拍賣,最后贏得項目,不是你眼光獨到,而是因為你出價高。
彼得·蒂爾說,他在評估公司時主要看三大要素:團隊、技術和商業策略,三者缺一不可。有些情況下技術最重要,有的情況下團隊最重要。需要因地制宜,考量不同情境。
投資并不總是成功,有時需要面對失敗的苦澀。彼得·蒂爾認為,投資失敗有兩種,第一種叫破產。比如對Facebook的投資,最初這家公司經營也不是很成功,反復研究后才發現Facebook有別人沒發現的獨到價值。當然,有一些公司你也感覺有獨到價值,結果卻失敗了。這說明,我們判斷的獨到價值最終沒有得到市場的證明。
第二種叫錯過。與投資的公司破產相比,更令投資人追悔的,是你沒看上的公司最后卻大紅大紫。“還以Facebook為例,作為最早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能注資Facebook絕對是天大的成功,但2005年Facebook第二輪融資時,我沒有追加投資,這又稱得上天大的失敗。”
彼得·蒂爾說,這種失敗往往源于對行業變革速度認識不足。2005年,Facebook只有幾名工作人員,辦公室也小得促狹。不過,如果一家公司或一個市場已經開始變得很強勢,就像瘋漲的股票,這反倒是比較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