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代最有影響的財經作家、《紐約客》金融專欄作家約翰·布魯克斯所著的《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一書,上世紀60年代出版后很快脫銷。這是一本至今受到高度贊賞的佳作,所揭示出的商業、投資、公共政策成敗定律,迄今仍在發揮作用。也正為此,比爾·蓋茨將此書稱之為最好的商業書,沃倫·巴菲特、史蒂夫·福布斯等經濟界其他名流也相當推崇布魯克斯的作品。
布魯克斯擅長從公共檔案和公司檔案中挖掘出素材,還原出商業案例,寫成令人著迷的小說式故事。他的寫作風格也深深影響了邁克爾·劉易斯、詹姆斯·B·斯圖爾特等其他美國知名的財經作家。
這本書的唯一缺點可能在于,書名過于平庸,特別是對于中國讀者而言,充斥機場書店的財經案例速成本,最喜歡起類似的書名。
行為經濟學在20世紀后期逐漸完善,揭示出傳統經濟學教條的缺陷,也就是市場主體(人或企業)很難做到教條式、高度精確化的理性,證明有限理性、厭惡損失、有限意志力、注重公平才是真實的人性。市場缺陷、市場恐慌很多情況下難以避免。布魯克斯在《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第一章所講述的1962年美國股市崩盤故事,他的分析實際上已經相當接近而行為經濟學的觀點,包括羊群效應、囚徒困境、錨定心理等。整個故事可以用沃倫·巴菲特的名言“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來加以概括,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產業市場,人們總是傾向于高估駕馭自己貪婪的能力,盡管會因此付出沉重代價,卻仍然周而復始的驅動冒險。這或許正是資本主義發展、創新涌動的一種動力,但主要的收益將歸于那些能夠稍許控制貪婪沖動的人。
這本書第二章講述了一個而今已被淡忘的敗局案例。美國汽車巨頭福特1957年9月將一款名為“埃德塞爾”的新車推向市場,并進行了力度空前的營銷宣傳。但歷時兩年多,這款車只賣出了10萬輛,福特公司因此虧損了3.5億美元。并且,“埃德塞爾”設計和質量都足夠糟糕,嚴重的損害了福特汽車的口碑,使得公司品牌在相當時間內淪為坊間笑柄。閱讀這一章,讀者將可以發現,在半個世紀后,美國幾大汽車巨頭并沒有從“埃德塞爾”失敗的案例中吸取任何教訓,而是固執的再次跳入了絕望的河流。
福特公司在“埃德塞爾”項目上究竟犯了哪些錯?依照布魯克斯的敘述,我們可以將這些錯誤梳理為幾點:首先是迷信新產品的民意調查和動機調查,這直接影響到新車的設計質量,使之流為平庸化,這一條在“埃德塞爾”失敗后就已經被提出。其次,將新車命名為“埃德塞爾”,堪稱一大敗筆,因為這不僅是福特公司第二任、第二代董事長埃德塞爾·福特的名字,傳達出讓美國人極度反感的公司“王朝”的含義,而且還可以切分為多個非常不吉利的音節。第三,福特公司銷售“埃德塞爾”,拋開了現有的零售商,另行授權,這讓汽車銷售界人士深感寒心。第四,福特公司的林肯、福特等部門一開始就公然表示,希望“埃德塞爾”遭遇失敗,這種內爭影響到新款汽車的質量,準確來說,“埃德塞爾”剛剛上市時就暴露出一大堆質量問題。歷史證明,福特公司不僅犯下了這些錯誤,造成“埃德塞爾”項目失敗,而且無力根治內部頑疾,盡管隨后迎來了汽車業英雄艾柯卡對福特公司的改革、改造,卻始終無法重回美國汽車業領導地位。
《商業冒險:華爾街的12個經典故事》第三章講述了一個從不同視角,可以讓讀者得出不同啟示的案例故事。美國的所得稅制度,存在致命缺陷,即設計為高度繁復的累進制,卻又允許有錢人以各種合法方式避稅,這就使得中產階級事實上承擔了所得稅稅負的主要部分。沃倫·巴菲特曾經不無譏誚的指出,他作為美國首富,所納所得稅比公司前臺小姑娘還要低。所得稅制度的弊端相當顯著,也因為此,里根之后的多任美國總統力推減稅。但減稅+避稅,反而讓富人納稅進一步降低,中產階級依然是納稅主力軍,并且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提高。約翰·布魯克斯介紹了這樣一個失敗的所得稅制度的演變過程。從另一個視角看,富人階層通過院外游說,成功干擾了所得稅歷次修正,為自己爭取到更大力度的優惠條款。總的來說,將美國所得稅制度看作為商業案例,最大的啟示意義就在于,提醒人們要盡可能避免決策執行方案的復雜、紊亂。
持續創新才能生存,不思進取就會被市場所懲罰。施樂公司研發生產了全球第一款復印機,改變了全球的辦公方式,讓這家公司獲得了豐厚收益。但在此之后,施樂的領導層就變得不思進取,將研究創新成果放進專利庫,不考慮商業應用,這些成果最終被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并開啟了微軟和蘋果的時代。書中第五章還原了施樂公司從創新領導者到被唾棄、懲罰的落伍者的轉折過程。而在這本書的其他章節,我們還將看到公司經營中,人性化管理、內部清晰溝通等法則的極端重要性,這些法則提煉于很多人和公司的慘痛失敗,但之后的人們和公司仍然重復不斷的予以觸犯,不免讓人感慨嗟嘆。
(作者授權,經濟參考網獨家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