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是一個傳奇,邁克爾·馬隆新書《三位一體:英特爾傳奇》則告訴你傳奇是如何寫成的。在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如果有誰質疑這個芯片巨人續寫傳奇的能力,邁克爾·馬隆會堅定地告訴你:數字時代大廈仍然建立在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之上,創新離不開奔騰的芯……
《經濟參考報》:首先,祝賀您寫出這樣一本引人入勝的優秀作品。無疑,英特爾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業界“巨人”,但與之齊名的優秀創新企業很多,比如IBM、惠普等。您為什么選擇英特爾公司作為對象,是因為英特爾的成長經歷更富傳奇色彩嗎?
邁克爾·馬隆:事有湊巧,幾年前我寫過一本頗為成功的關于惠普公司的書,主要講述惠普公司兩位創始人威廉·休利特和戴維·帕卡德的故事。之所以寫那本書,因為當時我真心相信惠普公司是1956-1975年代最偉大的公司。在這本新書中,我選擇寫英特爾公司也有幾個原因。首先,英特爾是全球領先的芯片公司,尤其在計算機微處理器方面,處于現代經濟的頂尖位置;其次,與惠普公司不同,英特爾的三位創始人之間存在著不斷的沖突,但仍然能夠持續創新,皆源于該公司獨一無二的地位——“全世界最重要的公司”;最后,英特爾公司的發展歷程,是不斷經歷錯誤、挫敗和失策后取得成功的故事,堪稱商業社會生存和成功的終極典范。
《經濟參考報》: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生動,諾伊斯、摩爾、格魯夫……幾乎成為推動全書情節進程的主線。您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結構方式組織素材,是不是認為,英特爾的成功本質上是三個傳奇天才人物的成功?還是僅僅為了增加書的可讀性?
邁克爾·馬隆:我認為,任何一家成功的科技公司,都折射著開創者的人格特質,在硅谷更是如此。英特爾之所以獨一無二,不只因為三位創始人性格迥異,還在于每位創始人都十分偉大。諾伊斯是科技史上最富非凡魅力的人物,也是斯蒂夫·喬布斯的導師,如果不是去世太早,他很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格魯夫,20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商業人物;而摩爾則提出了堪稱現代社會脈搏的“摩爾定律”。三位杰出的人物聚集在一家公司這么多年,本身就是令人驚嘆的傳奇。這也是我為什么圍繞三個人物作為主線寫作,而不只著墨于他們創建的公司。
《經濟參考報》:應該說,在這本書中,英特爾只是一個載體,折射的是硅谷孕育、萌芽、成長、成熟的全景圖。您是和硅谷“長”在一起的媒體人,您覺得硅谷現象是各種“偶然”的聚合,還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能給中國哪些啟示?
邁克爾·馬隆:科技創新是硅谷存在的基礎,而“摩爾定律”則從根本上定義了科技創新的速度。但是,這些創新如何在全球經濟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顯示力量,卻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企業家們的才能和個性。他們不僅能使這些新科技成果付諸實踐,更重要的——也是難度更大的——他們使這些科技成果走向市場,面向大眾。社交網絡技術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但若不是馬克·扎克伯格創建了Facebook, 如今會有全球數十億的社交網絡使用者嗎?幾十年來,能源科技一直發展緩慢,直到埃隆·馬斯克冒著極大風險,決定開發制造純電動汽車,才使能源創新有了市場回饋。我覺得,人們回望過去,往往認為技術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事實上,一切關鍵創造總需要有關鍵的人物帶領走出實驗室,走向大眾生活。
《經濟參考報》:硅谷(包括英特爾)企業創業模式和管理模式,與傳統企業相比很另類,您認為硅谷模式是未來企業必然發展方向,還是特定情況的特定產物?
邁克爾·馬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對于“硅谷模式”下管理風格和商業組織的定義一直都在不斷演化中。早在20世紀60年代,硅谷的企業多為創業型公司,并且比傳統企業更具橫向組織結構特征——但它們與如今的硅谷企業又遠遠不同。最近,我在寫一本關于“變化多端”的企業的書,它們利用科技成為事實上的“變形者”,會根據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做出反應,從而改變組織結構。薩利姆·伊斯梅爾正在寫“呈指數增長的企業”,這些企業幾乎完全是虛擬化運作——它們幾乎將所有事務外包出去,因此不存在制度性負擔,所以能夠以現代企業的指數級增長倍數迅速發展。市場營銷大師湯姆·海斯和我本人有一種理論設想,那就是,在未來,一家公司每18個月就要對自身進行一番修整調適,如此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所以,我可以這樣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什么是“硅谷模式”?歸根結底是一種企業家精神,其中包含著任何行之有效的要素——技術、管理創新、新型組織設計等——從而使一家公司在競爭中能夠迅速行動并且不斷適應。
《經濟參考報》:三位創始人天賦異稟,但個性迥異,即便這樣,他們在公司發展上卻能求同存異,使英特爾最終成為業界巨人。是什么力量完美成就了這個奇特的組合?
邁克爾·馬隆:《福布斯》雜志出版人里奇·卡爾加德和我有一本合著的書即將在今年夏天問世,書名叫作《天才團隊》,講的是促成團隊合作成功的新科學。近十年的科學研究表明,我們過去對團隊的認識幾乎都是錯誤的。傳統上對一個成功團隊的定義是:人人相處融洽的和諧組織。事實上,最成功的團隊往往體現出成員之間相當明顯的態度分歧和個性差異。我們發現,最偉大的團隊恰是那些成員間具有極大多元化特征,但仍然能夠協同合作的團隊。這樣的團隊如果擁有出色的管理者,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功。在英特爾,諾伊斯、摩爾和格魯夫組合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并且各自包含著能夠想象的最具力量的性格特質。但是,把他們三人凝聚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追求——把英特爾建立成為最成功的公司。他們將三者之間的分歧和異議升華為一個更大的目標。事實證明他們成功了。
《經濟參考報》:互聯網技術崛起,英特爾曾經的耀眼似乎正逐漸為一些新技術力量的光芒掩蓋。在“互聯網+”時代,英特爾已經不再“如日中天”的時候,您推出這本重磅傳記,要告訴讀者和世界什么?
邁克爾·馬隆:這是正常合理的:根據“摩爾定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令人興奮的新市場、新產品和超級明星般的新公司出現。自英特爾公司如日中天起,技術領域已經出現五到六次更新換代。但是,我想提醒諸位,尤其是科技界的從業者,整個數字時代的大廈仍然建立在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之上。“摩爾定律”并不是一條真正的物理或者自然法則,但它是一項社會契約……假如明天起,英特爾的老板決定在未來一年或者兩年內停止技術更新,那么整個電子革命也將宣告終止。那樣,將不會再出現像互聯網這樣具有變革意義的新產品;瘋狂的創新速度將停滯下來;一夜暴富的億萬富翁和令人激動的新公司也將成為明日黃花。這就是為什么,英特爾堪稱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的確,當我寫這本書時,英特爾公司正在經歷艱難時期——這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自身的失誤造成。但這本書的觀點表明,英特爾公司就是那些少有的公司之一——它們會犯錯誤,但仍然能夠生存下去并且吸取教訓。你肯定也會注意到,本書問世以來,英特爾公司正在東山再起——再次顯示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這是其他公司可以從英特爾身上學到的珍貴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