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構建中美新型經濟關系之路注定坎坷
      2014-08-28    作者:葉雷    來源:上海證券報
      分享到:
      【字號

        在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現任耶魯大學全球事務與管理學院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看來,中美兩國今天的經濟關系,就像是一種相互間過度依賴的“婚姻關系”,這給雙方帶來的摩擦會導致令人擔心的結果。據此判斷,他在新著《失衡:后經濟危機時代的再平衡》中提出,后經濟危機時代,主題自然就是中美之間的再平衡,即中美應建立起一種建設性的互相依賴的關系,雙方不過度依賴對方,各自保持身份獨立并在這種關系中滿足各自的需求,實現互利共贏,他將其命名為“共同依賴”。

        據史蒂芬·羅奇的索解,中美經濟現在的拉鋸關系,肇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從美國的外部需求考慮,制定了強有力的出口導向型增長策略;美國則青睞中國的廉價商品、儲蓄盈余,并且需要中國購買美國的國債以彌補其巨額財政赤字。隨之而來的失衡,一方面是中國的出口高增長直接導致了對資源的過度需求,造成了環境的退化、令人窒息的污染、儲蓄泛濫、巨大的經常賬戶盈余,而中國的消費者仍在局外旁觀;另一方面是美國過度的個人消費,國內儲蓄總量的空前短缺與經常賬戶的赤字。于是,雙方的經濟摩擦漸次升級,并對由此造成的經濟災難相互指責。

        問題是,相互依賴關系之間固有的不穩定性,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惡化。美國始終堅持為了增長而增長的思想導向,不得不嚴重依賴資產和信貸危機泡沫維持虛假繁榮;中國則利用美國的增長作為自身發展策略的支持,將美國不斷增長的需求視作理所當然。盡管中美雙方實際上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奧巴馬政府遂有“再工業化”的政府戰略,中國則在2007年由時任總理溫家寶首次指出,中美兩國在如此狀態下的經濟交流是不可持續的,由此開始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模式。然而,路徑依賴使得再平衡之路崎嶇而曲折,美國至今也只是在口頭上推行“購買美國貨運動”和“促進制造業”,再工業化還缺乏微觀機理;中國也還在繼續尋找新的出口空間。

        2013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達到46%,首次超過第二產業44%的比重,史蒂芬·羅奇將此視作中國在通往再平衡道路上的關鍵里程碑。據此,他認為中國去年以來的經濟增長放緩,并不是由房地產泡沫危局、債務密集型增長的去杠桿化、銀行業危機的陰影而帶來的意外事件,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由中國自覺轉向由服務密集型為導向的增長,并以此作為再平衡路線的發展核心的自然結果。而對美國來說,一個在經濟發展視“看不見的手”為金科玉律的國家,戰略規劃不大可行,6年來可以說奧巴馬政府幾乎沒有做成任何一件事情。而更糟糕的日子可能還在后面,因為中國的消費崛起必然帶來儲蓄率降低,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盈余也會減少,對美國國債以及其他美元基礎的資產的需求也必將隨之削減。

        一方已開始通往明天的輕松、潔凈、綠色并可持續的經濟道路,另一方卻還沉浸在昨日的世界不愿自拔,但目的卻是共同的“再平衡”,其復雜性大大增添了建立中美建設性經濟共同依賴關系的難度。更重要的是,在歷史上的重大時刻,經濟力量的重新組合始終都與軍事力量轉變和地緣政治穩定有關。史蒂芬·羅奇在書中引用了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的結論,“大國的崛起和滅亡都折射出這樣的結構調整”,對中美間的再平衡表示了宿命的憂慮:“美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和衰退的國內經濟基礎所折射出的失衡,實際上十分符合肯尼迪筆下16世紀早期歐洲王朝的模式!彼裕麛嘌浴爸忻乐g的相互依賴正在進入一個日趨不穩的階段!

        經濟力量的重新組合,必然帶來地區和世界領導權的轉移。但縱觀人類過往500年的歷史,成功的轉移基本上都發生在“領導者—利益相關者”之間,而“霸權—競爭者”之間的博弈,往往以競爭者的落敗而告終。而且,世界領導權的轉移并不能一蹴而就,被稱為“軟實力”之父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就曾提醒過:“羅馬在從權勢巔峰跌落后,仍能保持其支配地位達300年之久!迸杂^者清,當局者迷。盡管羅奇在《失衡》中認為,中美最終尋求的都是避免走向“預言自證式沖突”,但美國的基調是“合作性平衡”,中國的基調則是“新型大國關系”。無論如何,這都需要高超的平衡術和極強的自我克制。

        按羅奇的分析邏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產膨脹型過度消費模式”和“以中國為代表的過剩生產型增長模式”導致了當下全球的經濟失衡,但經濟失衡卻并非只發生在中美之間,而凡處于不健康的相互依賴關系中,伙伴之間都傾向于讓對方為自己造成的問題負責,在彼此將責任推向對方的同時,也都必然為了尋求支撐這一失衡體系而抱團取暖。美國的努力,是試圖建立環大西洋(9.46, -0.01, -0.11%)的TTIP和環太平洋的TPP布局;中國則在尋求“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突破。而他在書中堅持認為:“如果中國和美國能夠商定一個基于規則的市場準入框架,就將為更廣闊的貿易自由化奠定基礎”,因此,“美國把中國排除在TPP以外將是一個錯誤”。

        中美經濟的再平衡勢所必然,現在的問題是,再平衡將走向何方?我國央行行長周小川曾經分析了中美再平衡的六種情景:美國家庭儲蓄和總儲蓄率上升,中國居民消費也在上升,全球不平衡得到校正;美國家庭儲蓄率上升,不需要那么多中國出口產品,中國將更顯產能過剩,進入低增長階段;美國家庭儲蓄率上升,中國居民消費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夠,同時城鎮化投資增加,過剩儲蓄下降;美國家庭儲蓄率上升,同時中國通過“走出去”投資,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部分產能;美國總儲蓄率提高并不順利,而中國調整較為順利,部分產能轉移出去;雙方的調整都不成功,國際經濟不平衡格局還將持續,貿易保護主義會越來越嚴重。

        如何實現中美長期穩定的共存與發展,是21世紀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作為美國人的史蒂芬·羅奇,在這本《失衡》中看似對中國給予了不少贊揚,對美國發出了強烈批評。應該說,羅奇的“再平衡”論確實有助于我們從另一視角理解中美經濟關系的獨特性和復雜性,但我們切不可被“糖衣炮彈”所迷惑。如果將2008年金融危機的本質歸結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我們就需對史蒂芬·羅奇的立論基礎多加幾個問號了。當然,有一點毋庸置疑,歷史經驗證明,調整全球經濟的增長方式,必須建立在制度創新或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國的再平衡之路,至少還應有史蒂芬·羅奇之外更廣闊的視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 夜半讀書:追尋片刻安寧
      · 讀書是讀一顆高拔靈魂的思考
      · 讀書,為了遇見更好的世界
      · 我們讀書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 不要只讀信息不讀書
       
      頻道精選:
      · 【思想】預算法構筑地方債風險“防護網” 2013-06-14
      · 【讀書】工業4.0時代已經到來 2014-09-02
      · 【財智】滬指八月完美收官 月線四連陽孕育紅九月 2014-09-01
      · 【深度】融資平臺政企合一暗藏多重風險 2014-09-02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国产精品大秀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揄拍自拍第一页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每日更新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久久婷婷 | 亚洲欧美人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