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總是催生新事物和新浪潮,比如互聯網金融,在忽然之間,微信紅包來了,眾籌來了,寶寶們來了,P2P來了……就成為了一種浪潮,勢不可擋,讓人還沒來得及看清它,就淹沒了頭頂,至少淹沒了站位較低的大眾的頭頂。不過,人的站位是有高下的,總有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江南憤青就屬于這一類人,獨處山巔,當眾人身處浪潮而隨波逐流的時候,這位身處山巔的金融高手,看到的確實這股潮流的態勢和氣勢,在浪潮將至未至的前夕,便在網絡上發表獨立意見,當大家都有些回過味來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文字的睿智。在編輯的真誠溝通下,作者選擇把這些觀潮筆記整理出書,而且用互聯網思維,征得了序言。這本書的出版,與知乎眾籌那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一樣,都是互聯網時代的風景。
說作者在山巔觀潮,一點都不夸張。因為高度,所以幾乎把互聯網金融的浪潮內容都收入眼底,從余額寶到比特幣到P2P,只有你沒看到的。尤其是P2P,我自認一直關注互聯網投資,但也是今年年初關注有利網才有所了解,但從寫作時間看,作者在去年就在思考P2P的運作特點、風險特征以及監管難度。如今,隨著有利網、醫貸界等P2P網站的興風作浪,很多人開始嘗試投資P2P,收益率大都承諾在12%左右,但是高收益必然意味高風險,貌似已經有P2P公司開始跑路,正是應驗了作者對于P2P的預言,在作者看來,P2P承諾的高收益是不符合金融邏輯的,簡言之,如果算上5%的壞賬率,P2P要向貸方收納將近20%的傭金,幾近高利貸,是毫無金融道德可言的,也不足以長久支撐。再如比特幣,作者同樣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動力在于互聯網無政府主義的意識形態,迎合了激情,但是,同樣因為過于依賴這一點,又缺乏信用的保證,一旦用戶心態發生改變,今日價值不菲的比特幣,很可能被投機者拋棄,演變為程序垃圾。年初比特幣的火熱以及現今的低潮,似乎都印證了作者的觀點。再如余額寶,這個在馬云強大修辭能力的感染下,儼然成為悲情英雄的產品,對牛逼哄哄的中國金融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作者認為余額寶在本質上是貨幣基金,因此在規模上肯定會有天花板(幾萬億),而且余額寶在客觀上肯定會成為投資標桿而增加社會資金的成本,因此,余額寶是一個承載不了太多期待的產品,而事實上余額寶最近的表現,也確實失去了2013年的風光。
金融,被認為是經濟學中最難學的事物,原本屬于小眾。但江南憤青這本書,卻能深入淺出,在談結合實際緊密談互聯網金融的同時,也不忘將專業和哲學、人生放在一起談論,有張有弛,激勵之中有平和,狂放之中有睿智。中國的通俗經濟學一直不如美國,原因就在于專業與生活的割裂。現在,江南憤青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這種割裂在縮小,期待更多江南憤青們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