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2013年國內經濟形勢,那就是由亂到變。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是亂,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變。
2008年年底金融海嘯爆發之后,美國、歐洲和中國分別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最后,美國復蘇了,以德法為主的歐盟也復蘇了,只有中國深陷蕭條當中。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題,就是為了解決2008年爆發金融海嘯所帶來的一切危機,解決過去五年來政策錯誤所導致的經濟困局。所以就目前的經濟亂局而言,“亂”字就是源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源于對金融海嘯的處理不當。
一、制造業興則經濟興
我們先看看中、美、歐是怎么處理2008年金融海嘯的。
2008年年底金融海嘯爆發之后,2009年3月份美國經濟跌至谷底,陷入前所未有的大蕭條當中。為了拉動經濟,新任總統奧巴馬推出了兩項經濟政策。
第一個就是2010年奧巴馬推出的《制造業促進法案》,也叫作《制造業再生法案》。奧巴馬希望通過促進制造業拉動美國經濟。這項政策一經推出,令全世界尤其是中國感到大惑不解:制造業不是已經喪失了競爭優勢嗎,你怎么還拉動制造業呢?你們完全錯了,美國一直都是制造業強國、大國,控制著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因為制造業是經濟的靈魂。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發現,在某行業每投入一塊錢,就能夠在其他行業創造一定回報,其中第一名就是制造行業。也就是說,在美國每投入一塊錢在制造業,就可以在其他產業創造1.48倍的產值,是最高的。第二名是農業,在農業每投入一塊錢就可以在其他行業創造1.25倍的產值,而房地產、服務業等其他行業則全部都在1以下。其中,房地產為0.97,足足比制造業少了近一半;零售、批發等行業,則比制造業足足少了近70%。所以,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全世界,制造業都是最重要的,制造業不好的國家就根本談不上復蘇。
第二個就是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其目的就是壓低利率,壓到多低呢,大概接近0~0.25%。壓低利率也就意味著降低了融資成本,從而可以鼓勵企業多借錢。
最終,美國通過《制造業促進法案》和旨在壓低利率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使得美國經濟從2012年開始領先全世界回暖。2013年12月美國股市相比2007年股市最高點已經上漲了14.9%,就2013年為例美國股市也上漲了21%。而中國呢?與2007年股市最高點相比是當時的35%而已,足足下跌了65%,2013年更是負增長8%。通過這個對比可以發現,美國所采取的政策顯然是成功的。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歐洲。大家應該都還記得,2008年金融海嘯刺激的結果導致2010年爆發了歐債危機。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歐盟也在2013年開始回暖了。為什么?當然也是因為制造業復蘇。
以德國為例。德國一直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德國80%的高中畢業生都到技術學校學技術,而且德國330多萬家中小型制造業企業是全球無可替代的,這些都是德國作為制造業王國的基礎。面對金融海嘯,德國依然是繼續大力發展制造業,這和美國的《制造業促進法案》異曲同工。同時,德國雖然沒有采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但是從2000年到2011年的12年間,德國工人的薪水增長率為負增長,從-0.5%到-1%。也就是說,德國政府希望這些制造業工廠不要裁員,情愿給工人更低的薪水維持他們的工作,繼續發展制造業,最后證明這樣做是成功的。這和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效果是一樣的,勞動成本負增長同樣也是一個利好。所以德國第一靠著和美國《制造業促進法案》一樣的政策拉動了制造業,第二靠著和美國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樣的措施使得勞動成本負增長,最終德國經濟也回暖了。
法國的制造業雖然不如德國,但是相比其他歐盟國家要好得多,法國經濟也跟著回暖了。
投入1塊錢在制造業就可以在其他產業創造1.48倍的產值,這種貢獻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美國2012年復蘇了,以德國、法國為首的歐盟2013年也復蘇了。為什么?因為政策正確,第一鼓勵制造業,第二降低成本。美國是降低融資成本,德國是降低人工成本,這是殊途同歸,結果都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
二、“變”能否變出希望
從全球經濟來看,美國經濟已由2008年開始的亂,轉為2013年的穩,以德、法為主的歐盟也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2010年歐債危機的兩次亂后,到2013年開始回穩了。它們都是由亂到穩,那么我們中國呢?面對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采取了最奇怪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這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在推動這項政策的時候,全中國只有我一個人敢對此提出質疑。事實也證明我都說對了,所以從2012年開始全國絕大多數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都開始支持我的觀點。2013年5月13日李克強總理在電視電話會議上也說了,“我們已經沒有再施行刺激政策的空間了”,言下之意是什么,各位自己去想。在這一屆政府上臺之前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所導致的悲劇已經完全爆發,最嚴重的就是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國企危機、民企危機和銀行危機,2013年則開始走入可怕的滯脹:滯——經濟停滯,脹——通貨膨脹。
2012年德國的股市超過2007年股市最高點15.2%,2013年更是上漲了20%。基本上,德國跟美國的股市情況是差不多的,和2007年股市最高點相比,兩個國家都上漲了15%左右,而2013年差不多也都漲了20%左右,只有我們中國相比2007年股市最高點暴跌了65%,2013年更是-8%的增長率。為什么?因為美國和德國兩個國家的政策是對的,而我們的政策是錯的,就這么簡單。而這也正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面臨的難題:我們究竟該怎么辦?
所以我已經給中國經濟狀況引入一個全新的名詞叫“變”,通過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其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政府必須提出一個“變”的方案來,解決亂的問題。我很高興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六大方針,其中有兩個史無前例地專門針對四萬億所導致的災難性后果提出了解決辦法。第一個是控制產能過剩,第二個是防止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的惡化。
關于控制產能過剩,我把原文引用一下,“化解產能過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強調,要不折不扣的實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講得非常具體,也就是說過去政府的工作是不對的,這屆中央政府是不滿意的,現在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這種新的政策,那就是化解產能過剩。怎么化解呢?地方政府設定硬指標,比如說設定環保、安全的硬性指標,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解決產能過剩,這是一個原則。
關于解決地方債務危機,我也把原文引用一下,“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過去這個都不討論的,現在要重新規劃。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三板斧”。第一板斧,2013年8月1日之后審計署進駐各級政府查賬,對所有債務進行統一口徑合并管理。過去有些地方政府搞所謂的融資平臺自己偷偷摸摸借的錢不計其數,還有些地方政府搞BT(BT,即先由企業墊資建設,再由政府分期償還),像這些所謂的隱性債務全部統一口徑合并管理,可以讓中央政府知道各級地方政府到底借了多少錢。第二板斧,誰借誰負責。過去我們很多地方政府官員上任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借錢搞建設,欠下的債務轉由下一任去還,可下一任才不會管,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這種惡劣風氣一定要扼制,所以這次我很高興看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行決議,誰借錢誰負責,就算是離職之后也還是要負責任。第三板斧,改變考核制度,不再以GDP作為唯一的考核標準。比如風景名勝區,為了搞GDP而考核當地官員的話,就逼得官員引進一些污染性的項目到風景名勝區,搞得大家都受污染,這是絕對愚蠢的政策,過去十年就是這么干的,基本上把中國摧毀了一半,甚至一大半。
關于中國經濟由亂到變的邏輯,各位讀者可以閱讀我2014年年初出版的《郎咸平說:改革如何再出發》,我在此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