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網絡書店與房租壓力的雙重沖擊,實體書店的經營越來越艱難。近十年來,實體書店消失了近一半,風入松、光合作用等著名實體書店相繼倒閉。
為此,很多實體書店積極求變進行改革,但即使有如北京三聯韜奮書店試圖力挽狂瀾,成為大陸書店產業24小時營業的“吃螃蟹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實體書店產業的經營正面臨巨大危機。
網絡沖擊大 幾乎沒有人來買書
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南環東路東段的“靜心苑書店”,是一家經營了近15年的實體書店,但就是這樣一個頗具“歷史”的書店,最近也考慮要關門了。
4月16日上午9時,記者走進這家只有十平方米的書店。除了經營書店的一對夫妻外,店里沒有一位顧客,店主孫女士正在整理書架上的圖書。見到記者走進,孫女士熱情地為記者介紹:“我們這兒別看小,書可不少,你買書的話一定打折。”記者簡單瀏覽了一下兩側的書架,這里沒有時下暢銷的職場生存守則,沒有形形色色的養生寶典,也沒有種類蕪雜的教輔圖書,書架上擺放的只有文學及動漫一類的書籍,長期的擺放令書籍上都積上了一層薄薄的灰塵。
提及目前書店的銷售額時,孫女士略顯尷尬:“這個星期內,我們店里只來了你一個顧客,更別提賣書了!庇捎谑艿骄W絡的沖擊,近5年來,靜心苑書店的銷售額都不太樂觀,月平均銷售量不到5年前的五分之一。
孫女士表示,現在網絡的影響太大,顧客紛紛選擇去網絡上購買書籍,讓實體書店的經營幾乎陷入絕境,“網上的書確實便宜,我們的書是以七折從書商那里購入的,如果再以七五折賣出的話,我們根本賺不到錢,但網絡書籍成本低,所以賣得比我們便宜”。
孫女士說,現在書店的運營全靠15年來的老顧客,但由于虧本十分嚴重,孫女士還是考慮近期關閉書店。
說到實體書店日后的出路,孫女士感慨萬千,表示在書店積極自救的同時,國家還應當給予扶持,“三聯書店24小時經營能夠得到收益,是因為有國家的扶持。國家如果能扶持我們這些小書店的發展,我們估計也不會關門了”。
實體書店之殤 全民閱讀陷入尷尬
在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實體書店的艱難和全民閱讀狀況堪憂有著扯不開的關系。
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2年我國18至70周歲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4.9%,國民人均紙質圖書的閱讀量為4.39本,相對于發達國家動輒數十本的閱讀量明顯低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為,只有讓更多的人走進書店,才能真正讓實體書店重現活力。
據悉,針對全民閱讀的現實狀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開展2014年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表示今年要繼續推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國家全民閱讀中長期規劃”的起草、制定工作,以此推動全民閱讀納入法制化軌道,鼓勵全民閱讀工作常態化、制度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曾在兩會期間聯名115位全國政協委員共同簽署了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建議通過立法促進閱讀風尚的形成。
“為全民閱讀立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全民閱讀的水準,折射出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況的漲落。而一個國家民族的競爭力取決于它的閱讀的力量,已逐漸成為國際上普遍的共識。”劉俊海認為,我們需要用法律手段保護公民特別是兒童的閱讀時間,依法要求家長和學校必須參與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從兒童時期養成人們的良好閱讀習慣。
劉俊海解釋說,從“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這是一種促進型立法。與傳統的管理型法律不同,促進型法律的特點是較少甚至沒有設置法律責任。有人形象地說這是一種“軟法”,屬于國家干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手段。
“問題不在于閱讀要不要立法,而是立法的內容究竟該包括哪些方面。”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認為,“全民閱讀促進條例”首先應該規范有關部門的行為。
劉俊海也向記者建議說,首先要進一步規范公共圖書館建設,制定各級各類圖書館建設的標準等;其次應明確有關部門支持實體書店的責任。實體書店亟需有關部門通過減免稅收、房租補貼、購買公共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