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經濟參考網讀書頻道
第三節 人類真正跨過的幾大發展階段與陷阱
既然在比較意義上的中等收入陷阱并不存在,而經濟增長的放緩乃至停滯、倒退在不同收入階段上都會出現,那么,我們真正需要的,就不是非要人為構造一個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要具體分析自己面對的那個經濟發展階段的特殊陷阱與特殊挑戰。 拉長了鏡頭來看,相對于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新概念,人類社會可以說是跨越了幾個歷史性階段和發展陷阱。從采集—狩獵的自然經濟向種植農業及馴養畜牧業的轉變,是人類最終擺脫完全依賴自然資源賜予的一般動物生存方式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其原因無論是人口與自然資源關系失衡的壓力驅動,還是生態環境變遷導致人類的適應性選擇,或是人類知識的積累和文化宗教的發展變化,總之,這個飛躍使人類跳出了自己徘徊了至少幾十萬年的生存陷阱。跨越生存陷阱,標志著人類不僅已經積累起鑒別可馴化動物和植物的知識以及飼養或種植它們的技術,而且開始建立和發展了明確界定產權特別是私有產權的新型社會制度與規則。因為很顯然,如果沒有產權的界定和保護,飼養畜牧業(以這些飼養動物的產權界定為前提)更不用說種植農業(以土地及農作物的產權界定為基礎)的經濟形態是根本不可能形成激勵并建立發展的。 回望歷史,跳出完全依賴自然資源賜予的生存陷阱,進入農業及畜牧業社會是人類擺脫史前的蒙昧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不過現在我們知道,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后很快就在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上遭遇了新的困境或貧困陷阱。相對于早期人類在采集—狩獵社會延綿多少萬年的生存陷阱,農業社會的貧困陷阱僅僅延續了幾千年(有說一萬年左右),但以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也已經顯得極其漫長。特別是由于文字記載的出現我們清楚地知道,從公元前的若干世紀一直到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之前,農業社會處于增長極其緩慢與停滯的貧困陷阱之中。人均收入至少在2000年中幾乎沒有什么增長(表前-4)。 在農業社會中(一些地區存在的畜牧業社會也一樣),馬爾薩斯均衡扮演著支配作用,即任何增加人均食物供給的結果,都會誘致更高的人口出生率,從而重新把人均食物的可供量又拉回到生存水平上。土地所有權在少部分人手中的集中,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普遍的貧困和爭斗。由于中國傳統社會的農業文明在很早階段上就已經到達很高的水平,所以農業社會的貧困陷阱或馬爾薩斯陷阱表現得特別典型,中國陷入歷代王朝的興衰更迭及相應周期性的經濟恢復、發展繁榮、人口快速增長然后是饑荒、起義、戰爭或被入侵從而人口大量減少的循環中。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正是在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中陷入了長期的停滯。18世紀中葉發生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拉開了人類社會跨越貧困陷阱的大幕。與人類跳出生存陷阱是通過種養殖而不是靠直接獲取自然界的食物為標志類似,工業革命是通過制造而不是直接利用自然能源動力,即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進入機器生產時代,反映了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即科學技術發展的革命性飛躍,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自然資源的含義,打開了其可利用的多維空間和廣闊前景,并帶來了人類社會在制度安排與精神文化方面的一系列深刻演變。 當然,這絕不是說,走出貧困陷阱是一個徑情直遂和充滿玫瑰色的浪漫過程。相反,早期工業化國家,典型的如英國,既伴隨了所謂“羊吃人”的鄉村圈地運動,也有童工的濫用和城市貧民窟。英國當年還利用了世界工廠的特殊領先地位,摧毀不知多少國家的傳統手工業,讓世界成為其市場,以及通過海外殖民和移民,加速了自身的資本積累和全球擴張。但無論如何,工業革命對于人類發展的意義,只有當年使人類社會擺脫生存陷阱的飼養種植革命才能相提并論。 應當說,與人類歷史上漫長的生存陷阱和貧困陷阱相比,進入工業革命時代之后的不同國家在不同階段上的發展停滯,不過是在一個整體上不斷加快的發展軌道上短暫和局部的溝溝坎坎。雖然人們常常也將之稱為發展陷阱,其實只是就極短期而言,而且不具有全局意義。這是我們在研究20世紀特別是二戰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追趕問題時必須銘記的基本背景和框架。 從二戰之后勃興起來的發展經濟學角度去看,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落后國家要擺脫貧困,自然首當其沖就是要仿效先進國家,在農業社會中開啟工業化進程。這樣首先要解決的是“李嘉圖陷阱”,后來也被舒爾茨稱為食品問題。 李嘉圖陷阱是指農業國在進行工業化啟動時會遭遇資源制約問題。因為工業化人口的迅速增加會增大食品供給的壓力,食品價格的上揚從而工資成本的上升會嚴重抑制依賴于勞動密集技術的早期工業,而獲益者只是非生產性、只會揮霍性消費的地主階級。 但要跨越李嘉圖陷阱即工業化起步陷阱,李嘉圖當年基于英國情況開出的食品進口的藥方并不適合今天落后的貧困國家,因為它們幾乎無法靠工業品出口創匯去進口食品,相反往往還要依靠農產品等初級產品出口賺取外匯以支持早期工業化。中國在1949年以后的一個長時期中就是這種靠出口自己也緊缺的農產品換取工業品的模式。更可行的辦法,是在節衣縮食進行積累以艱難推進工業化啟航的同時,啟動農村土地改革,用土地更公平分配、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改革釋放農業生產活力(這是我們在戰后初期的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以及5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都見到的情況),通過農業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改善來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量(如中國50年代起大規模的水利建設,70年代以后化肥應用、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印度的綠色革命),這些都會是工業化順利起步的助推器。但這些顯然都不是可以輕易做到的。 因此,在世界進入工業革命之后的一二百年間,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還在人們今天定義的低收入陷阱中掙扎。故而在劉易斯深化李嘉圖模型基礎上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就有人指出二元經濟增長在到達所謂的劉易斯拐點之前,存在著因不能解決李嘉圖—舒爾茨食品問題而停滯不前的危險。 越過食品制約,工業化或現在被許多人稱為的初步工業化就可以展開。羅斯托1960年在他著名的《經濟增長的階段》一書中,將經濟增長分為傳統社會、起飛前提條件、起飛、走向成熟和大眾高消費五個階段。 解決食品等自然資源制約可以認為相當于具備了起飛前提條件,而初級工業化相當于起飛。在羅斯托那里,起飛與投資率上升的一定比率是密切相關的。這也符合古典經濟學的傳統。因為把資本積累作為增長的發動機,因而需要壓制消費特別是揮霍性消費來增加儲蓄和投資,是從斯密到李嘉圖的信條。馬克思也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這個傳統,只是他給了不同的假設因而從中推演出不同的結果。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生產增長方式的必然形式,但由于產業后備軍的存在和工人工資被壓抑在一個很低的生存水平(勞動力再生產)上,因而資本有機構成會不斷提高,從而導致資本主義貧富分化和階級矛盾劇烈的沖突。 在二戰結束初期發展起來的平衡增長理論,以及根據凱恩斯理論獨立推導的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都內含了投資對增長的決定作用,當時許多人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低人均收入和低儲蓄之間存在的惡性循環,是一種“低均衡陷阱”,因而需要一個外在導入的儲蓄率進而投資率的提高,突破“臨界最小努力”,跳出低均衡陷阱。 戰后實行中央計劃經濟的蘇聯、東歐包括中國等國家依靠強制性的資本積累快速推進工業化的范例,以及剛從西方殖民主義那里爭得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出于對原西方宗主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能警惕和排斥,都推動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像亞洲的印度、非洲的尼日利亞這樣的人口大國,實行了政府計劃推動的資本積累以實現經濟增長和追趕的道路。 順便指出,對于這種依靠政府強制實行的壓抑消費而高儲蓄高投資模式,現在已經有了很多批評。不過,根據阿布拉摩維茨1993年對資本主義國家歷史數據的分析, 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初期的經濟增長類型也主要是以資本積累而不是以技術進步為基礎的。只是在“高級工業化階段”,即類似羅斯托的從起飛向成熟及大眾消費階段轉化時,技術創新而非資本積累才發揮越來越主要的作用。 隨著階段遞進的演變,技術進步在現代經濟增長中占主導作用的觀點今天已成為廣泛共識。新古典生產函數構建的增長模型很快發現,需要儲蓄率進而投資率提高來促進經濟增長是基于一個特定生產函數的假設。即在早先的增長理論包括哈羅德—多馬模型中,資本產出率被假定為常數,這樣工業化只能增加資本才能增加產出。而如果技術隨時間而進步,資本產出率就不是常數。 索洛和斯旺揭示了沒有不斷的技術進步,人均收入的提高就不可能持續,因而以人均收入為標準衡量的經濟增長更依賴于技術進步而不僅是資本投入。 庫茲涅茨強調了科學對于技術進步的作用,他認為科學的系統運用是現代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它使技術進步從初級工業化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靠操作者“可見的”機械改進,變為分子、電子、電磁等“不可視”的研發和應用。 這樣,技術進步的取向開始從有形資本對無形資本的替代,到促進無形資本對有形資本替代的轉變,即過去是以資本節省勞動,現在是以無形資本節省有形資本了。 在由羅默和盧卡斯首創的內生增長模型中,技術進步不再是外生給定的變量,而是經濟活動本身創造新知識,使規模經濟遞增的機制。 這樣,不僅企業研發設計和制造的投資,而且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科研的投資,都是累積技術進步的因素。資本對于增長仍然是重要的,但它已不僅包含了有形資本還包含了日益重要的無形資本。對人的投入不僅是成本,也是投資。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越來越取決于人的因素,取決于社會的教育水平,科研體制、創新空間和動力。 現在我們可以再次看到與中等收入陷阱討論相關的內容了。從農業國向初步工業化國家的轉變,相當于是起飛即從低收入階段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包括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在這個階段上,要素投入本身包括從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而來的人口紅利和儲蓄轉化的資本投入就可以相當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這或許是曾經的計劃經濟或準計劃經濟的國家在這個階段上經濟增長績效還表現不錯的原因。但是從中高收入向高收入社會轉變,追趕的差距以及借用技術的比較優勢縮小,就更需要一個經濟體自身的人口素質和創新激勵,這也可以解釋計劃經濟體在這個階段上都遭遇增長瓶頸的原因。
第
1
2
3
4
5
6
7
8
頁
關于我們
|
版面設置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
中文字幕高潮波多野结衣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成人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级乱码在线播放
|
思思热在线精品视频67
|
欧美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