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書,自誕生以來就扮演著人類傳承文明、傳遞信息的主要角色。然而,隨著數字化閱讀大行其道,不少人已許久不聞墨香。紙質書的未來,似乎在無可避免地黯淡、萎縮。
然而,有一部分人相信,優秀的內容+美麗的設計+舒適的手感,是紙質書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的“公式”。走過十個年頭的“中國最美的書”評選,就被看做是傳統閱讀衰退的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積極作為:通過實物感和現實感等感性呈現方式,與電子屏幕爭奪讀者。而且,這也是時代為出版業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讀者閱讀體驗升級的契機。如何讓人們感受閱讀之美,這樣的探索多多益善。
——編者
標準
“最美的書”不等同于豪華裝幀,既不應迎合市場,也不能成為炫技試驗田
《冬至線》、《漢字大爆炸》、《空度》、《一點兒北京》……2013年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近日在滬揭曉,21種圖書榜上有名,它們將代表中國參加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
什么樣的書,才能被稱為“最美的書”?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祝君波介紹,在沒有“中國最美的書”評選的時候,各方對書籍的評判標準是非整體性的!拔覀冊浽u3個獎:封面獎、內頁設計獎和插圖獎。而‘世界最美的書’傳遞的精神是,書應該具有一種整體的美,封面、內頁和插圖都盡善盡美。”
“‘最美的書’強調書籍設計的簡潔、流暢,要求各個部分在審美上保持一致,裝幀形式必須適合圖書內容!弊>ㄐ稳,“最美的書”除了要有視覺美,還要有音樂感,就是翻閱時會產生一種節奏。他強調,手感非常重要,“一本書拿在手里要舒服,不能把書做得很堅硬、把書角做得很尖銳!
“最美的書”,絕不等同于豪華裝幀!安簧俸廊A書,恨不得金銀銅鐵都用上去。”祝君波這樣說。片面追求豪華、隆重的設計風格,使得一些昂貴圖書越來越脫離書籍“給人閱讀”的本質,破壞了攜帶、手感、實用、成本這些最基本的設計元素。
著名語言學家、出版人郝銘鑒批評,“有的設計跟著市場走,習慣用渲染、夸張的設計手法,色彩要艷,字體要大,卻缺乏美感。不少在機場銷售的圖書,書名、用字都能‘彈眼落睛’!
當然,也不能為設計而設計。按郝銘鑒的形容,“有的設計者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根本不把讀者放在眼里。有些書字越用越小,恨不得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有些書開本越選越怪,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壓根沒有書要放在書架上的概念,幾乎成了炫技的試驗田!
簡而言之,“最美的書”倡導書籍回歸閱讀的本源,且兼具藝術氣質。
差距
中國頂尖書籍設計師與世界水平相差無幾,但國內整體水平比較低
“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活動,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主辦,今年是第十個年頭,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國書籍設計的探索與創新。2003年,首批16種“中國最美的書”漂洋過海,到德國萊比錫參選“世界最美的書”。《梅蘭芳(藏)戲劇史料圖畫集》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榮獲“世界最美的書”唯一金獎。此后的10年,共有208種中國圖書現身萊比錫,11種圖書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稱號。中國書籍之美,就此傳播世界。
但每年評出約20種書,對于年出版20多萬種新書的中國來說,只是滄海一粟。業內人士指出,中國頂尖的設計師與世界一流水平相差無幾,但國內整體設計水平比較低,仍然落后于歐美、日本等國。
原因在哪?江蘇一家出版社的美編回憶,自己設計了近千本各類書籍,歷經了鉛印、膠印的手工做稿時代,全電腦設計時代,在這期間所做的大量設計,都停留在“書的裝幀即封面封底一張書皮”的陳舊觀念。
河南文藝出版社美編室主任劉運來感慨,設計環境和設計追求之間也存在矛盾。“基層的美編會遇到很多難題。和編輯的溝通是不是通暢?社領導的審美和想法如何?作者堅持自己的要求怎么辦?連發行部門也參與進來,他們直接面對市場,判斷標準和美編往往不一樣。面對方方面面的意見,我們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現在有的出版社工作量很大,有的人一年要做三四百本書,甚至五六百本書,一天做兩本,設計智慧怎么發揮出來?”知名書籍設計師呂敬人疑惑地問。更多設計師感慨,如今一般出版社設計書的價值觀非常明確,就以圖書的銷量作為衡量的標準。
在這種大環境下,“最美的書”倡導書是完整的空間體、生命體,如同建筑一般,又如同音樂的樂章一般,似乎呈現出更多理想化的色彩。
厚望
優秀的書籍設計,被視為紙質書與電子書爭搶讀者的“賣點”
“到今年6月底,我國已有5.91億網民,4.64億手機網民,這比去年12月又凈增了4379萬人。這是一組令人震驚的數字!鄙虾J行侣劤霭婢志珠L徐炯說,如今,有不少讀者手捧“小屏幕”,減少了紙質書閱讀。
在電子書時代,書籍設計被寄予“扳回一城”的厚望,“最美的書”評選便是在傳統閱讀衰退的時代背景下的一種積極作為。
“我們的書籍設計未來就是要和電子閱讀抗衡,它的優勢在于,紙質書的閱讀是物質化的、有過程的,是有時間和空間概念的。設計者還可以在書的結構中,制造節奏、層次、旋律等。”呂敬人分析,“我們相信,紙質書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就如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前主席烏塔·施耐德所言,優秀的版式設計今后將是紙質書的一大重要特征。比較電子閱讀而言,紙質書的“賣點”正在于其感性的表現方式:實物感和現實感。有人摒棄下載電子書而選擇購買圖書,就是特別珍視書本持握在手的感覺。
這些特性,需要通過新的書籍設計理念和實踐得到更好地發揮。而書籍設計的進步,也提升著書籍的文本價值和文化影響力。
書籍設計師朱贏椿設計的《蟻囈》曾獲頒“中國最美的書”,這本書的封面沒有書名,只有5只螞蟻!斑@是一本關于螞蟻的書,只有2000字,非常不商業,開印的時候只印了1000本,因為沒有信心!敝熠A椿介紹,“現在這本書每年都在出版,累積已經有5萬冊了。這讓人看到了希望!
在這些著力將紙質書打扮得“更美”的人們看來,一本書以紙的形態存在,一定有它的理由。就如朱贏椿所言,“電子書的壓力要求我們書籍設計師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把一本紙質書的特質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