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主編、北京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該中心現任主任的劉偉談到這本書的時候,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個報告我們做了10年,前年獲得教育部資助的時候才知道,這是北大現在僅有的三本能連續出版超過五年的社科類圖書之一。10年間,我們合作的國家統計局換了五任局長,還先后換了三個出版社。可以說,這組報告見證了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
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增長報告》發布10年,您的主要感受是什么?
劉偉:2003年3月22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國家統計局在北京大學英杰國際交流中心,舉辦了“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中心”成立大會。這個中心的宗旨,正如其名,要通過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的合作,推動中國的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在這方面,國家統計局尤其是國民經濟核算司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有各自的優勢。朱之鑫局長擔任了中心第一任主任、當時的國民經濟核算司許憲春司長擔任中心的常務副主任。我當時在大會上說,我們在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研究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固然有我們自身的努力,但更要歸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正是波瀾壯闊的中國經濟增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舞臺來施展才能。
從那時到現在,已經整整10年過去了。在這10年中,中國經濟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并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經濟總量由當時的世界第六位提高到第二位,而出口總量則為全球第一,重新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成為在世界上最有經濟影響力的大國,綜合國力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這個中國發展最迅速的階段,我們針對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分階段、分領域、分重點進行了長期持續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政府決策貢獻了微薄的力量,沒有辜負成立大會上各方面對我們的期望。
《中國經濟增長報告》是中國國民經濟核算與經濟增長中心學術研究成果的集中體現。中心成立以來,每年發布一部當年的經濟增長報告,今年已經是第十部。從2011年開始,本報告被教育部列為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資助項目,這既是對我們的支持,也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
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增長報告》發布10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劉偉:2003年中心成立時,一方面,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國內的經濟調整,中國經濟仍然在經歷通貨緊縮,但另外一方面,經歷了世紀之交深化的市場化改革以及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和國內外市場環境都有比較大的改善。但是,在2003年以后,情況有所不同,加速增長首先是從工業部門發生的,并且帶動了投資的發展。從需求上看也有很大的改善,在國內突出表現為,居民住宅和家用轎車的需求激增,在國際上表現為,對外出口明顯增加。也就是說,無論從消費、投資和出口來看,需求都開始旺盛。我們經過深入的研究,做出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的判斷。2004年初,發布了中心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年度報告,《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04——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中國經濟》,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階段和可能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事實證明,我們當時對中國經濟增長周期的判斷是正確的。從那時到現在,中國經濟基本上經歷了一個完整的周期。
過去10年里,中國取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也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也遇到和面臨各種各樣的發展問題。從2006年下半年一直到現在,中國經濟增長中一直難題不斷,舊的矛盾剛剛緩解,新的矛盾又產生了,這正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面臨的問題更多、更復雜,實現各種宏觀目標和發展目標的難度也就更大。這是中國在現階段更加需要在這一領域中開展深入和廣泛的研究的原因。在這種背景下,過去10年里我們中心針對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展開了一系列相關研究,成果綜合地體現在發表的10部年度報告上。
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3》主要論述了哪些方面的經濟問題?
劉偉:今年的報告強調歷史性機會,把握歷史機遇,認識到宏觀形勢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我們離現代化的目標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近,近到這一代人有可能看見,但中間出現的困難,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尖銳復雜。新的機遇,新的挑戰,要求對方式、道路進行討論。要把中國夢變成現實,要討論中間的機會和困難。今年的報告對總量沒有太多的分析,更多的是供給分析,包括產業結構、成本、分配。中國需求失衡根子在供給,總量需求出現疲軟關鍵在結構。產能過剩已經從一般工業消費品轉到工業投資品,甚至新興產業比如風能都過剩了。沒有創新,就沒有結構升級的空間,在原有基礎上發展當然過剩。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是消費疲軟的核心,存在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扭曲。
人們糾結當前經濟增長速度。以絕對速度說,如果統計是真實的、可比的,目前絕對水平不低,也在預期目標范圍之內。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上半年能夠實現7.6%的增長,不容易,不應該有那么多恐慌。恐慌來自三個問題:第一,低速度要帶來收獲——在調整過程中淘汰一批低效率企業和落后產能。可怕的是,現在速度下來了,結構調整沒有達到目標,結果不敢提速,擔心一刺激把產能過剩的行業弄活了。第二,不太敢刺激需求,因為通脹壓力仍然比較大。刺激需求,就要注錢,但不敢。大量的貨幣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在虛擬經濟中炒作。增發貨幣,帶來的問題可能會更大。第三,中央政府從宏觀調控上主張放緩經濟增長速度,而地方政府大多希望保證增長,這其中不僅是經濟學問題,也存在各方的利益博弈。
我們特別不會預測,所以只在最后一章給出了一點小小的分析。估計今年的經濟增速,不會低于去年,可能會比去年略有提高,在7.5%到8%。如果凈出口不是負貢獻,內需弄不好能到8%。政策不太可能改變,只能穩中求進,這也就意味著“積極+穩健”的基調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