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杰里米·里夫金 出版:中信出版社 |
金融危機引起諸多爭議、思考和建議。在對全球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等的全面考察中,人類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等成為重點對象。依據對人類社會發展達成的一般性共識,著名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作《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明確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論斷,并在考察全球尤其是歐美國家在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能源開發和利用方式等的基礎上,提出了“后碳社會”等必將影響人類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觀點和建議。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后碳社會”
按照有關專家對國際社會發展趨勢的預測,人類社會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當前已經開始或已經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即“后碳社會”時代。
當今全球社會發展面臨著能源尤其是“黑色”資源如石油、煤炭的巨大制約。基于現代社會尤其是城市的嚴峻現實,在“低碳”概念基礎上,享譽全球的未來預測大師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關于人類發展的一書中提出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主題、“后碳”社會概念,而為應對、解決這些問題而提出的“低碳”概念及系列舉措,正好反映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可能出現的經濟社會變化和更新。在筆者看來,雖然本書沒有重點討論后碳時代、“后碳”社會,但“后碳”概念和理念應該可以更好地反映、表達出作者的意思和預測。
作者基于互聯網發展導致的扁平化世界發展為基礎,以綠色能源、能源互聯網等為“后碳”社會的研究重點,提出了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1.變燃燒碳基化石燃料的結構為使用可再生新能源的結構;2.重新認識構成世界的一磚一瓦,將每一處建筑轉變成能就地收集可再生資源的迷你能量采集器;3.將氫和其他可儲存能源儲存在建筑里,利用社會全部的基礎設施來儲藏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并保證有持久可依賴的環保能源供應;4.利用網絡通訊科技把電網轉變為智能,通用網絡,從而讓上百萬的人可以把周圍建筑產生的電能輸送到電網中去,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與他人的資源共享;5.改變由汽車、公交車、火車等構成的全球運輸模式,使之成為由插電式和燃料電池型可再生能源為動力的運輸工具構成的交通運輸網。
作者把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研究重點概述為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但實際上,作者的研究范疇遠遠超越了經濟而全面涉及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作者廣泛關注和探討能源、全球化、生物圈、社會企業家等涉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關鍵性問題。比如關于全球化,提出“我們將進入一個合作時代的觀點”。對于教育,則“要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而工業時代的終結,結果必然是“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
“后碳社會”引領社會發展
新經濟系統的五個支柱顯示,“后碳”概念與未來發展息息相關,更與創新、產業轉型升級、社會轉型發展等殊途同歸。以新經濟系統的五大支柱為基礎,作者關于“后碳時代”的概念、理念在歐美各國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實踐。在關于“后碳社會”的解釋和描述中,每一棟建筑都是一座發電廠,都是低碳的樣板。每一個行為都是低碳的行為,循環經濟在一定范圍的區域內遍布在每一個生產、生活細節中。
“后碳”理念已經付諸實踐。各國政要如美國總統奧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深入關注、支持后碳實踐。在歐美如歐盟的荷蘭、西班牙、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國開始或已經實踐,羅馬的生物圈計劃、圣安東尼奧市的綠色商業計劃、烏德勒支的“去碳化”計劃已經實施并小有成效。假以時日,這些地區的后碳實驗就可能成為全球發展的先驅和典范。
“后碳社會”革命或第三次工業革命必將會催生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導致國家間在社會、經濟、產業等領域競爭力及競爭戰略的全面變革,也必將會推動全球經濟社會全領域的革命性變革。“后碳社會”是一個全新、系統的社會工程,不但需要全新的探索,還需要解決好不同領域發展、發展模式、資金、技術、對現有發展模式和方式的沖擊等問題。
對上述問題,本書雖然在理論和實踐上給出了思考和答案,但還遠遠不夠,需要作進一步的探索。因此,理解、把握“低碳社會”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展“后碳社會”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的相關研究以及在經濟社會中的實踐,探索后碳社會和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會發展模式及路徑、方法,就相當迫切和必要。
我們的問題是,正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文版序的標題一樣:中國如何引領亞洲開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后碳時代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