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單革命》 作者:[美]
阿圖·葛文德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
能握手術刀、妙手著文章的醫生,最是讓我艷羨且嫉妒,哈佛大學多才多藝的外科醫生阿圖爾·葛文德(Atul
Gawande)正是一例。他結合自身從醫經歷,曾撰寫多部暢銷醫學文化類書籍,是位不折不扣的醫生作家。年初,他出版了一本很別致的書,題為《清單革命》(The
Checklist Manifesto: How to Get Things
Right)。就連著名的《科學》雜志,也刊發書評直言不諱的宣告:人人都該有份小清單。
Checklist可譯為“清單、一覽表”,多用于核對時使用。在葛文德看來,清單是讓你把事情做正確的必要方式。繁復龐大的各亞類系統,構筑成完整的社會有機體。盡管科技水平與日俱增,可它們的落腳點依然是人。人不是冰冷的,會思考的人具備很多通性,比如遺忘和犯錯,而清單正是有效化解的好方法。葛文德認為,“科學家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信息,各領域也細分為多種專業,在知識的重負之下,人類面臨‘沉沒’的危險”。
以醫學為例。1.3萬個疾病診斷名稱、6000余種藥物、4000多種操作,再聰明的醫生也難以記住全部。記不住的后果之一,便可能是犯錯。重點在于,這種錯誤的對象,正是健康性命本身。有國外研究顯示,即便在外科手術領域,由于人為不慎或錯誤所致的并發癥達3%~17%。在分析這些案例后,研究者認為半數手術并發癥可以被避免。
為保證躺在手術臺上的病人安全,世界衛生組織在兩年前制定過一項指南。葛文德為此制定了一份“手術清單”,內含19條具體內容,目的正是減少外科醫生的失誤。去年1月底,葛文德的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通過組織全球不同地區、經濟水平不一的8家醫院,對近8000名成人患者進行研究發現,“手術清單”使手術死亡率由原來的1.5%降為0.8%,并發癥發生率也降低了四個百分點。毫無疑問,這些數據表明清單的確是個好東西。截至去年底,美國有10%的醫院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2000家醫院采用了類似的“手術清單”,減少甚至避免了部分手術死亡案例。
一所醫院最危險的地方是哪里?答案不是急診室,而是重癥監護病房(ICU)。我目前參觀訪學的這所醫院,ICU每個病人查房的重要內容,正是核對清單。那些耳熟能詳的內容,聽上去盡管太重復,卻能提醒醫生,患者的治療是否滿意和達標。事實上,麻醉手術室、ICU正是清單大顯身手的好地方——《清單革命》一書可以為此作證。
浩大的建筑工程、復雜的噴氣客機,想要安全挺立或飛行,都少不了清單的身影。1935年試飛的“飛行堡壘”B-17轟炸機,卻因一次機毀人亡差點使波音公司破產。究其原因,其實是飛行員不熟悉新鎖定系統所致。換句話說,是飛機太過先進,飛行員壓根難以應對。專家們費心勞力的研究結果,促使了“飛行清單”的誕生。此后,這種微小卻致命的錯誤,再也沒有發生。若你所見,B-17轟炸機在二戰大顯身手,波音公司亦大賺一筆,共向軍方售出逾1.3萬架。即便到現在,波音公司還設有一個特別部門,每年專事設計百余種簡便易行的“飛行清單”。
毫無疑問,清單并不能算高科技,也絕非酸腐雞肋的多此一舉。歸根結蒂,清單的本質是溝通,清單的實施離不開團隊角色劃定。清單規定著個體的任務和分工,在某一具體動作實施前的事先說明,好給自己或他人提個醒。照著清單核對,就是檢視那些微小且漫不經心的小bug。它們看似無關全局,卻會給人顏色看,甚至致命一擊。
對普通人而言,清單具有更廣的外延意義,比如事項計劃表。事實上,它尤其適用于時間/任務管理不當或喜好拖延的人群。它能限定任務的時程與地點,清晰規定任務內容。對計劃性較差的人而言,既能減少無效時間損耗,還能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