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愛德華多·波特先生自20世紀90年代于墨西哥通訊社開始他的記者生涯。1996年在巴西圣保羅的商業經濟雜志A
méricaE
conomía巴西版從事編輯工作。2000年,他成為《華爾街日報》的高級特約專欄作家,寫作廣泛,涉獵工商管理、經濟以及諸多領域。2004年加入《紐約時報》,2007年成為社論部成員。他畢業于U
niversidadN acional A utónom
adeMéxico,獲得理學碩士。 |
一條人命值多少錢?雖然生命無價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政府和企業一直在試圖為生命定價,包括死亡賠償金、生命安全定價等。如7·23動車事故遇難者首例賠償金為50萬元。其實,在現實中看來無價,實際上又必須定價的這種情況還很多,比如幸福、文化、信仰等。這一切,在大眾經濟學著作《一切皆有價》中都能找到答案或啟示。
7月25日上午,《經濟參考報》記者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采訪了該書作者愛德華多·波特先生。由于紐約和北京有12小時時差,對愛德華多·波特而言,采訪是在夜間進行的,但他侃侃而談,未現絲毫倦意。
價格無處不在
如果說“一切商品都有價格”,人們肯定毫無疑問。走進任何一家超級市場,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都會明碼標價,一目了然。如果由此延伸,將視野擴大到人類的全部行為,對價格進行更廣泛、更多元的論述,相信人們就會存有疑問。
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備受爭議的50萬死亡賠償金,人們雖然普遍認為生命無價,但在具體的事件中又要接受生命是有價的觀點,難點是如何量化每個人的生命價值。愛德華多·波特認為,人們都可以接受生命是有價的觀點,不過自己的生命除外。
人們可能不愿意或者無法給自己的生命定價。于是,愛德華多·波特另辟蹊徑,他從人們的選擇來量化他們生命的價值。
比如,對生命威脅越大的工作工資就越高,從工資的差額可以計算出生命的價值。假如一個人接受一份新工作,每年可以多收入100美元,而相應的死亡概率將增加十萬分之一。那么,就可以得出結論,這個人認為自己生命的價值是100美元的10萬倍,也就是1000萬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的價格不僅僅是這種冷冰冰的計算。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在給生命定價,又不斷地對價格進行修正。可以說,生命的價格不是一成不變的。
諸如幸福的價格、文化的價格也是如此,它們看起來無價,實際上又必須定價。但對不同的人,這些東西的價格是不一樣的。雖然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確定的價格,對這些東西作出取舍的決策,但絕沒有一種公正的、所有人都同意的價格。
在采訪中,愛德華多·波特特別指出,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需要自己去估價,“對我來說,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我7歲的兒子”。
價格是人類行為“未得到承認的立法者”
經濟學家梁小民在《一切皆有價》的推薦序中說,提出這些無法定價的東西的定價問題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確實,《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看完這本書后深受啟發,于是在采訪中就問愛德華多·波特:“這一想法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
視頻中的愛德華多·波特穿著短袖的黑色T恤,他喝了口瓶裝水,回答道,其實“一切皆有價”這種想法并不是原創,我不清楚中國是不是也很流行這樣的提法,但是在美國經常會聽到“你是為你的選擇付費”的說法。
而創作《一切皆有價》的契機是在2002年前后,當時愛德華多·波特在《華爾街日報》擔任記者,寫了一篇關于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報道。移民在做決策的時候,既要衡量要付多少錢,又要考慮死于非命的風險。愛德華多·波特說,這種錙銖必較的成本收益分析,“非常啟發我”。
在《一切皆有價》中,愛德華多·波特反復強調,我們作出的一切抉擇,都由我們面臨的各種選擇的價格決定,即相對于收益來說,我們對成本所作出的估量。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提法,比如“有得必有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都飽含經濟學中機會成本的深意。
談到寫作目的時,愛德華多·波特顯得很興奮。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我希望讀者很開心地讀這本書,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并不是完全要改變人們對生活的看法或者改變他們選擇的方式,其實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夠提供一個有趣的角度,讓人們來認識個人的選擇行為。”
據他講,在發現價格的秘密之后,他個人的消費習慣也有了一些改變。“我在購物時更加謹慎,比如要多走幾步看一下有沒有類似的商品。我不會分期購物,因為往往是你付的錢比真正的平均價格高很多。如果一個東西的價格只有200或者300美元,分期的話可能要付500美元,我不會去購買的。”愛德華多·波特說。
愛德華多·波特還表示,識別各種價格不僅可以更好地輔助我們進行決策,提示我們應該走向何方,而且能夠讓我們從更加有利的高度觀察歷史進程。
在回答記者提問的時候,他著重提到,我們把許多行為歸結為“文化的轉變”,事實上卻是價格變了,人們不得不根據經濟狀況加以適應。
當然有“沒有價格”的東西
有讀者認為,“一切皆有價”其實是個偽命題,只有商品才有價格。那么,愛德華多·波特是“唯價格論者”嗎?經濟學家梁小民認為不是。因為愛德華多·波特在《一切皆有價》中還專門辟出一章來講“價格的失靈”。
在經濟生活當中,經濟學家的一個假定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但是從事實上來說,人們做價格決定的時候是非常復雜的過程,有時候做的很多決定并不一定是必要的,而且并不一定是理性的。
愛德華多·波特打著手勢舉例說,你看到你的鄰居買房,這個房子漲價了,他是靠投資賺錢的,你可能也會跟隨他的方式,也去投資買房,就是這樣一個模仿一個,房子的價格越炒越高,是不是大家給房子付的錢就是房子的實際價格呢?如果真的是這樣,房產市場就不會產生泡沫了。
至于人類會不會戰勝價格?愛德華多·波特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人類是價格的創造者,是人類創造了價格這個東西。當然我們也要受到價格因素的影響。
既然“一切皆有價”,是不是意味著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價格”的東西?對此,愛德華多·波特表示,當然有“沒有價格”的東西。
他說,比如地面上的石頭,如果沒有人看它,它就是沒有價值的東西。但是如果一旦你想要這塊石頭,你對它產生需要,你想獲得這塊石頭或者把這個石頭用來做其他事情的話,這塊石頭就有了價值。價格其實是一種社會的互動,如果你對某一個東西有了需求,這個東西相對而言就開始有了價格。
不知不覺中,兩個半小時就過去了。身為《紐約時報》社論編輯部成員的愛德華多·波特非常健談,雖然最后的視頻連線因網絡原因中斷了幾分鐘,但并不影響整個采訪過程的輕松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