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稻盛和夫先生是在2009年他到清華經管院演講的時候,在我從臺灣帶來的《人為什么活著》的扉頁,他不假思索地寫下四個大字“敬天愛人”,這四個字就是京陶的社訓,也是他終身信守不渝的經營理念。
我記得那次的演講主題是
“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2009年的春天,全球剛經歷過金融海嘯,許多企業正是苦于蕭條而不知如何脫困,更別說是要飛躍,聽了稻盛先生的演講莫不受到鼓舞,不景氣有什么困難的,就是缺乏信心罷了!
以前看稻盛先生的書只覺得理念很好,不過沒有真切的感悟,直到我聽到應對不景氣的第一個法則:在平日里要打造企業高收益的經營體質,我突然有一種徹底清醒的感覺。
企業高收益不是罪惡,而是為不景氣或突然的變故保存實力。但如何做到高收益?如何做到不虧損?相信這是許多企業經營者都夢寐以求想到得到的武林秘籍。稻盛先生從27歲創立京都陶瓷開始,經營過的企業從來就沒有虧損過,這個秘密是什么呢?就是阿米巴經營。
阿米巴既是一種經營哲學,也是一套經營方法。經營哲學的部分就是敬天愛人思想的體現,稻盛先生解釋:所謂“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這里的“天”是指客觀規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他認為堅持將正確的是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就是“敬天”;所謂“愛人”,就是按人的本性做人,“愛人”即是“利他”,從廣義上來說,這個
“他”,是指客戶,包括顧客、員工、利益相關者和社會。
企業要實現所謂的“客戶導向”,應該以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滿足客戶的需求。只要為客戶創造了價值,企業就可以從中分享到價值,對員工、對社會也是如此。
至于要如何實踐“敬天愛人”?我所體會稻盛先生的用意就是在經營的過程中能夠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并且這個價值要企業里的每一個成員都看得見、都以同樣的心態來經營事業,因此需要透過一套透明的會計帳來計算附加價值,而這就是所謂的“阿米巴經營法”的由來。
“阿米巴”是一種單細胞生物變形蟲,“阿米巴經營”就是讓企業內部分割成若干小企業,讓小企業間能夠有效地進行交易,以保持經營的活力。有人認為阿米巴經營就是將企業切割成若干微小單位來獨立核算績效,我認為這種認識有些偏差。首先,阿米巴的目的不是核算績效,而是為了促進經營活力,并為整體企業創造附加價值;第二,“阿米巴”既然是最小的生命體,所以不能只強調分割,而是在分割后能像小企業一樣獨立經營;第三,既然稱為“阿米巴經營”,關注的應該是經營,要貫徹的理念是“敬天愛人”的正道經營與客戶導向,而不只是為了管控或是績效評估。
我相信國內已經有若干企業應用阿米巴經營的手法,但是否能按照稻盛先生的“敬天愛人”理念來設計,還是變相的流于
“利潤中心”核算績效?我親身運用阿米巴的經營經驗,認為在實施的過程中企業會遇到兩大挑戰:一是對精細化管理制度的挑戰,二是對財務透明化的挑戰。而這兩個挑戰的關鍵都是老板的觀念:老板能不能適應精細化管理?老板能不能將企業內帳透明化?
中國企業的老板大多很精明,但不夠聰明。實施阿米巴最大的好處是降低成本并大幅提升員工的積極性,很多老板自己很了解成本,但不讓員工了解成本,老板自己很有彈性,但不讓員工有彈性,阿米巴制度要老板扮演的是維持在企業內部交易的良好環境,以及清楚地呈現在經營環節中的每一段經營數字,而這正是今天國內企業最大的軟肋。
不過,有心克服這個問題也不難,有兩個訣竅:一是通過IT(信息技術)管理平臺建設,一是通過分享企業文化建立。
首先是IT管理平臺,IT能將企業流程透明化、合理化、固化、以及優化,透過IT管理平臺可以將經營中的分工、協作、權責、成本以及收益一一展現。最高經營者導入以及應用IT管理平臺就可為阿米巴經營建立一個透明、可以直觀的運作平臺,而且現在IT技術已經進入云計算時代,不只大企業可以用,中小企業更適合用,導入IT的門坎和成本都很低,許多跨越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內部管理報表可以迅速產生,有什么不能做的呢?事實上,我在推動“管理123”平臺的概念就是秉承了稻盛先生這一經營哲學,我希望這一概念,能夠幫助更多本土中小企業有機會實現持續經營和壯大的夢想。
第二是分享企業文化的建立,要培養員工有主人公意識而不會跳槽或自立門戶成為競爭者,導入阿米巴經營是最好的做法,這種文化合乎中國人的思維,可以透過阿米巴的內部交易,最后形成一個企業“大”家族概念的經營網絡,企業規模既要擴大又不能不亂,現在的經營模式一人掌控太辛苦也太粗糙,透過阿米巴的切割,將有附加價值的部門獨立出來,計算他們的效益與利潤,建立一套分享制度,就可以激勵人心,讓每個人都做老板,這樣誰還會出去創業?
如果更多經營者能做到這兩點,那么經營就會走向良性循環的一面,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敬天愛人”。
(清華經管院領導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首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