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會有未來嗎?這個命題始終困擾著中國汽車業甚至整個中國:雖然以市場換技術30年了,我們還沒能掌握所有的核心技術;雖然時至今日,中國品牌仍然掙扎在中低端;雖然汽車市場大發展,中國品牌占有率卻不升反降。 但回答無疑是肯定的。 一直以來,提到中國工業產品,人們總會想到低質廉價,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競爭力不強。不過,這樣的印象已過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工業產品正在或者已經擺脫劣質標簽,具備了國際競爭力,汽車也一樣。 自從2005年左右認識到自主的重要性,進而明確提出走自主之路以后,中國汽車業憑借日益增強的競爭優勢,形成世界級的汽車企業,甚至實現對世界汽車巨頭的超越已然成為一個趨勢。 那么,中國的優勢是什么呢? 第一,無與倫比的成本優勢。要說明的是,在不同階段,低成本的內涵是不同的。剛起步時的低端制造業,低成本的來源主要靠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土地價格,以及政府給予的稅費優惠等等;而升級到中高端之后,單純靠生產要素價格低廉就遠遠不夠了,而產業鏈完整、產業聚集、基礎設施發達和龐大的國內市場,才是中國工業品成本優勢的獨門絕技,否則要素價格更加低廉的印度、越南等國家的中高端制造業早就超過中國了。這一優勢,汽車產業同樣享有。 第二,海量的高素質人力資源供應。汽車是一個智力密集型產業,一個汽車工廠對理工科大學生的需求就可能超過一些國家每年培養的理工類大學畢業生人數的總和。但在中國,每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高達數百萬,另有數百萬按受過職業教育的產業工人,高素質人力資源供應十分龐大。 第三,中國經濟擴張的紅利支持。中國正處于上升期,經濟擴張迅速,國內市場空間十分龐大,這一點在汽車行業的體現同樣突出。如今的中國品牌汽車無論外觀、品質還是營銷、服務,在近年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合資品牌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事實上,從世界范圍來看,能獨立自主生產汽車并且有望達到與世界巨頭同等水平的國家并不多見,而中國是最有希望的。正如中國高鐵,在對德國、法國和日本技術消化吸收以后,通過集成創新,終于青出于藍。 同時應該注意,在新技術不斷顛覆傳統行業的今天,新能源、無人駕駛、互聯網等人們想到的和沒想到的概念,有可能將中國汽車與世界巨頭拉至同一起跑線,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把握住機遇率先突破,或將是中國汽車一次漂亮的彎道超車,其意義絕不亞于高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