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4月底《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京津冀交通和環保一體化等相關舉措陸續推出。從空間分布上看,京、津兩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圍之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兩大直轄市之間及其與直接腹地之間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聯系和矛盾,兩市一省經濟發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點和優勢。
“分析這些問題有助于認識實現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性及途徑,有助于制定科學的京津冀城市群一體化規劃。”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在“國情與發展”戰略研究組系列報告上如是說。
“環京津貧困帶”的尷尬
“世界鋼鐵產量排名: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
“聽起來像笑話,卻能說明很多問題。”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華東師范大學城市地理學教授寧越敏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反映了河北省在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困境或無奈,
因為沒有更好的生產要素轉移出去,只能走“大煉鋼鐵”這條路。
河北省的確具有豐富的鐵礦石資源,此外還具有豐富的煤炭和一定量的石油,其海灤河流域水資源多年平均570億立方米。河北發展鋼鐵產業可謂得天獨厚。
“河北省長期以來承擔著京津兩市礦產資源、工業原料、水資源、電力和農產品(000061,股吧)的供應地的角色。”陸大道介紹說,并且河北省在京津兩市(特別是北京)的國家最大型交通運輸樞紐覆蓋之下,沒有本省大型區域性鐵路樞紐、綜合性的海港和以省會城市為樞紐的地方性航空運輸系統,這對省域經濟發展是個重要缺陷。
“在京津冀經濟關系中,河北省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陸大道指出,在長時期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河北省是輸出能源、原材料、工業半成品和農畜產品的一方,其中存在著實際的不公平。另外,迄今基本上沒有規范化的渠道使河北省得到應得的生態補償。這些對河北省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0世紀90年代,一些學者提出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概念。這個“帶”主要包括河北省的廊坊、保定、張家口、承德及滄州部分縣。他們認為,這個“貧困帶”的形成主要由于京津兩市特別是北京市不顧河北省發展利益的結果;甚至提出,河北省的經濟是“缺鈣經濟”,是由于中央政府要河北省向京津兩市供應廉價資源和淡水、并接納兩市大量污染物而又得不到合理補償,河北省沒有“骨氣”而屈從于中央壓力的結果。
陸大道認為,河北省經濟發展不如人意,與地方政府關于發展戰略和空間布局上的不當也有很大關系。
“其一,從20
世紀50年代開始,河北省就將經濟發展重心置于保定以南的太行山東麓地帶而未重視沿海,"內陸意識"是導致河北省經濟增長較其他沿海省市發展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近年來的急于追趕而大搞能源重化工,導致了結構性危機,決策上的不當對目前的困境有很大影響。”陸大道指出,河北省“環京津貧困帶”的形成,其根本原因不是京津冀之間資源供應方面某些不公平的經濟關系所引起,而主要是由于歷史因素、很長時間內缺乏關于如何主動利用京津兩市所提供的發展條件進行具體謀劃。
“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未來面臨著疏解,比如高等教育、科研機構等功能最有可能會遷徙,對河北甚至天津來說要抓住這個機遇。”寧越敏說。
經濟中心之爭
北京應不應該同時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以來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爭議的焦點為:如果將北京作為經濟中心,可能會帶來污染增加以及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張的風險。
“其實恰恰相反。”陸大道指出,從北京的經濟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已經占到全部三次產業的75%以上,第二產業只占不到1/4,而且是以輕型制造業為主。北京地區的環境污染,已經不是首都北京“經濟中心”功能而形成的。
“北京建設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體的經濟中心,更有利于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減輕人口過度集中的壓力:單位國民經濟增加值所需要的就業崗位數量,高端服務業僅僅是制造業和其他服務業的1/3~1/5。”陸大道認為,發展高端服務業對于減輕環境污染也是有利的,“解決北京及周邊的環境污染問題,應該將重心放在北京外圍聚集的大量污染環境的中小制造業企業。”
天津市在新中國成立前有一段作為“北方經濟中心”的短暫歷史。但建國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天津市在發展過程中錯失了一些機會。
“今天的天津具有相當強大的多部門的制造業、航運業、原材料生產等,是中國華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航運中心之一,是中國進出關及京津冀與華北及西北內陸的鐵路交通樞紐之一。但就經濟總量而言,天津僅屬于全國第二梯級大都市范疇;就產業特點而言,天津明顯以第二產業為主體(53%),總部經濟遠遠不及北京、上海和香港。因此,天津的經濟輻射力和影響力在國內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陸大道解釋說。
寧越敏也告訴記者,根據他們研究的最新數據顯示,北京的總部經濟就業人口超過300萬。“總部功能如今看來北京是不愿意疏解掉的。”
充分發揮各自特點和優勢
陸大道指出,京津冀兩市一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當明顯的各自特點和優勢。京津冀的戰略定位,需要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優勢和最符合國家利益等重要原則來確定。
陸大道等人建議,在北京的“城市性質”中,應明確補充強調“首都北京是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體的國家經濟中心城市。”北京應作為中國最主要的金融、商貿等高端服務業中心,這樣的定位體現了“現代國際城市”的內涵,將會使北京和京津冀城市群較快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區之一,從而大大提高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陸大道等專家認為,天津市發展的戰略定位應進一步加強綜合性制造業及其所需要的基礎原材料、新材料的發展,加強包括航空航天設備、海洋工程設備、交通運輸工具、電子元器件及通訊設備、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精密儀器儀表、化學和生物制藥等產業的研發和技術創新。此外,還應著重發展為京津冀城市群服務的其他生產型服務業等。
從發揮河北省特點和優勢考慮,陸大道指出,其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包括對現有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實行大幅度結構、規模上的調整和技術更新。依托沿海優勢,河北可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和新型材料工業,并注重與京津大型制造業相關產業鏈、產業基礎相結合。此外,河北省應瞄準城市群發展的要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濱海、山區和山麓地帶的旅游業。
“現在河北已經不能只發展鋼鐵水泥傳統產業了,需要比較高級的功能。”寧越敏告訴記者,河北需要挖掘更新服務業態的潛力,否則差距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