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對外貿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制約外貿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依然突出。如何推動我國外貿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還應做出哪些努力?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支陸遜做客中國政府網與《新華訪談》,談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支陸遜表示,進一步研究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減負助力舉措,增強企業信心,激發企業活力,努力實現外貿平穩增長。
記者:網友都很關心今年外貿的形勢,1-5個月,我國進出口下降8%,您能給網友介紹一下當前外貿的運行情況和對今年形勢的分析?
支陸遜:今年,外貿形勢更加嚴峻復雜,下行壓力較大。1-5月,進出口同比下降8.0%,出口增長0.7%,進口下降17.3%。從1-5月外貿運行情況看,月度出口降幅逐步收窄,累計出口仍保持正增長;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國內需求走弱等因素影響,進口仍在低位運行。但是,我們看外貿不要就目前看目前,要有全球視野,要看看其他國家的外貿情況,同時也要看它的結構變化。
今年以來,一般貿易、民營企業、新興市場、機電產品、中西部地區仍然是出口的主要拉動力量,我國出口結構調整趨勢繼續向好。1-5月,一般貿易和民營企業出口分別增長6.3%和6.2%,分別貢獻出口增量的396%和494%,可喜的是,5月當月,一般貿易和民營企業出口實現了由負轉正。機電產品出口增長2.6%,其中,手機、軌道交通、船舶等產品出口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有的高達20%!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出口明顯快于平均水平,中西部地區仍然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長6.9%,貢獻出口增量的176%。
前5個月進口出現較大降幅主要是由于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以及國內投資、生產配套和消費需求增速有所放緩。1-5月,我國原油、塑料、天然氣、紙漿、谷物、銅精礦等6類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價跌,數量增幅在3.2%-47.2%,價格降幅在6.6%-46.7%之間,共拉低總體進口8.7個百分點,減少進口付匯約563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400億元,“少花錢多辦事”,進口效益是提高了,國民福利是增加了。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外貿出口情況要好于全球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據WTO統計,前四個月,美國、歐盟(一季度)、日本、韓國、香港、印度、新加坡、臺灣地區出口均為負增長,我們出口增速分別高出這些國家和地區3.5-16.9個百分點不等。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外貿形勢和下行壓力,我們將堅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千方百計穩增長,堅定不移調結構,把穩增長、保份額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繼續狠抓政策落實,下大力氣清理規范進出口環節收費,緩解融資難融資貴,進一步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同時,研究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減負助力舉措,增強企業信心,激發企業活力,努力實現外貿平穩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