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瘦、嚴謹,看起來頗具學者氣質和風度,身為中國鐵礦業領軍者的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鞍鋼礦業集團總經理邵安林為人低調,卻在業內聲名遠揚,頗具威望。
他將系統思維融入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使一家區域性企業跨越成為中國冶金礦山行業的龍頭和典范,崛起于國際鐵礦業之林;他懷著產業報國的雄才大略,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行業使命感,牽頭編制中國首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使我國鐵礦業嶄露頭角,傲立于世界東方;他銳意創新、創造、改革,吹響了中國鐵礦業與世界礦業巨頭爭奪話語權的號角,維護了我國產業經濟的戰略安全。
開啟系統創新之路
 |
人物小檔案 邵安林,中共黨員。東北大學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現任鞍鋼礦業集團總經理,中國鐵礦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組長,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會長。 近年來,邵安林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19項;國家級管理創新一等獎2項。并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鋼鐵工業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企業家等榮譽稱號。今年4月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 |
早在2006年邵安林履職伊始,中國礦企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便伴其左右。
遼寧鞍山,曾被譽為祖國的“鋼都”,這里及其周邊蘊藏著儲量高達270多億噸的鐵礦資源。但是,坐擁資源的鞍鋼礦業也曾面臨著困擾中國鐵礦業發展的共性問題。由于對鐵礦山的長遠發展缺乏足夠的思考,鐵礦業長期以來僅僅被視為服務于鋼鐵企業生產需求的“原料車間”。創新不足、管理落后、產業分散、資源貧瘠、可持續發展潛力不足等,桎梏鞍鋼礦業的發展,也是中國鐵礦業發展困局的時代縮影。
彼時出現了令人奇怪的“兩極分化”:擁有國內鐵礦石資源最多的鞍鋼鐵礦業卻戴著兩頂“最低”的帽子——國內鐵礦石資源開發利用率最低、國內鐵礦石產量增長率最低。由于戰略缺失與定位不準,鞍鋼礦業鐵礦山建設滯后、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成本居高不下。鞍鋼擁有鐵礦石資源量占全國的19.1%,而產量卻只有4%,部分鐵礦山處于過度開采階段。截至2007年末,露天開采鐵礦山結存礦量僅為67973萬噸,只能服務12年左右,其中部分礦山的服務年限僅為5年左右,面臨“無礦可采”的尷尬局面。
2006年,邵安林臨危受命,從此開啟了幾乎全年365天無休息的工作模式,夙興夜寐,將所有的精力撲在鞍鋼礦業的發展上。“鐵礦業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必須運用系統的思維來解決面臨的各種問題。”在邵安林看來,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注重用系統理論來指導,用戰略思維去謀劃。
2007年,堪稱鞍鋼礦業發展史上的“遵義會議”召開。邵安林召集了鞍鋼集團礦業30余位來自技術一線和管理層的骨干代表,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反復討論三個問題:我是誰?我要成為誰?我要如何成為誰?
在經過市場需求、價格走勢、國內鐵礦山行業背景、宏觀政策環境、資源開發現狀、自身優勢等綜合分析后,鞍鋼礦業按照“掌控資源、開發資源、經營資源”的總體思路,明確了“國內全面領先”和“打造世界級鐵礦山企業”的兩步跨越發展目標,構筑以資源開發為核心的產業多元化格局,做強做大資源產業。為了服務于這一戰略目標,《鐵礦山建設規劃》、《石灰石礦山規劃》、《體制機制創新規劃》、《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數字化礦山建設規劃》等推動鞍鋼礦業跨越式發展的系列規劃陸續出臺,鞍鋼礦業由此開啟以企業戰略主導的系統創新之路。
十年,默默耕耘。鞍鋼礦業實現華麗轉身——資源總量世界第一,采掘總量世界第二,成為國內唯一的集探礦、采礦、選礦、燒結、球團和鋼鐵輔料生產、爆破工程、設備制造、采選工程總承包為一體且具有完整產業鏈的龍頭企業。2008年以來,鞍鋼礦業累計創效350億元以上,上繳稅金182億元,成為我國首個億噸級礦業集團和最具影響力企業。鞍鋼礦山人都心知肚明,巨變的數字背后凝聚著邵安林的心血。
更新礦山管理模式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08年的國際鐵礦石市場與今天如出一轍。當時,國際鐵礦石價格如同“自由落體”,從超過1300元/噸的價格直降至500元/噸。國內很多中小鐵礦山被迫關停。
而在更早以前,這樣的市場危機,鞍鋼礦業也曾經歷過。20年前的1996年前后,國際鐵礦石價格跌至200元/噸左右。鞍鋼礦業為降低成本,與國內其他鐵礦山企業一樣被迫停止剝巖,實施只采優質礦的“分區開采”方案,大量職工只能轉崗或下崗。
由此,2008年當類似的危機再一次來臨時,鞍鋼礦業是否還會延續 “分區開采”做法,維持企業的生存?業界人士和鞍鋼礦業職工都密切關注著。
作為中國最大鐵礦山企業的“一把手”,當時的邵安林承受著巨大壓力。中國鐵礦企業再不能依靠“殺雞取卵”式的降成本方法,而要用全球的視野,創新性的管理變革,搶占競爭制高點。邵安林把戰勝危機的目光放在了全球礦業上。
轉變談何容易。作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個投入生產的礦山企業,鞍鋼礦業是一個擁有近70年歷史、40多個縣處級單位、3萬名職工的“老國企”。點多、線長、面廣,管理難度大,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改變這樣一個企業需要管理者勇于擔當的超常魄力和駕馭全局的高超能力。而邵安林正是具有這樣精神和能力的企業“操盤手”。
當時,他頂住各種壓力,每天帶領著管理團隊,深入基層,引導全員廣泛開展與世界礦業巨頭對標,查找管理體系、管理流程、運營模式等“短板”,構建以戰略為主導,以推進管理升級為主線,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以高效執行文化為引領,以提升全員素養為保證的鞍鋼礦業精細化管理模式。這個“老國企”的管理變革由此拉開序幕。
——確立精細、嚴格、到位的工作理念,鞍鋼礦業建立起最基礎的規劃、程序、標準、機制和框架,構筑全方位的制度體系,形成事事有標準、處處講規范,按程序辦事、靠制度約束人的運行模式。
——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和用工制度改革,按照職能相同、業務相關、區域相近的原則,對所屬基層單位進行大力度整合,全面推進扁平化管理。僅2008年就整合精減廠級單位11個。對人力資源優化、工種分類、勞動定額分析核定等多個方面進行專項突破。在檢修系統實施大工種檢修作業,將81個單一工種歸并為7大工種,檢修作業率提高20%。
——打破追求局部優化、硬性擠壓的成本管理模式,創造性的實施基于價值鏈的戰略成本管理,建立大型鐵礦山價格采購指數體系,填補了我國工業企業采購價格管理的空白。鞍鋼礦業以全鏈條、全流程的創新管理,在短短4個月內,生產的鐵精礦完全成本就下降了21%,鐵精礦制造成本行業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躍升為行業第一位。
——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打造智慧礦山。邵安林主持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礦山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三項國際認證,接軌國際標準。在國內外鐵礦中首創“云計算”技術,打造 “智慧決策支持”、“智慧生產執行”、“智慧業務協同”、“智慧設備管控”四大平臺,實現跨千里的動態分析和實時控制,成為全國 “智慧礦山研究中心”和“全國智慧工廠建設”單位。
從生產、設備、物流、成本、信息化到環保、文化等一項項具有顛覆性創新舉措的出臺,鞍鋼礦業以市場要求作為工作尺度,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系統的整體提升模式和以信息管控平臺為依托、以價值鏈管控為主線的運行體系。2008年以來,鞍鋼礦業鐵精礦成本由637元/噸降至500元/噸左右,使我國自產礦可以與進口礦同臺競爭,創效能力居同行業之首。有七項成果榮獲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一、二等獎。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理事長尹援平說:“全面創新提升管理水平,不僅是鞍鋼礦業的成功進步之道,也是國有大型鐵礦山企業經營發展之道。”
破解世界性貧鐵礦難題
鞍山式貧鐵礦是中國鐵礦的縮影。中國鐵礦資源儲量居世界第四位,但其中90%是含鐵30%左右的貧鐵礦,資源利用率不到10%。怎樣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將這樣的礦石提純為品位65%以上的鐵精礦,實現貧鐵礦的大規模開發和高效利用,是制約中國鐵礦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共性問題。國內沒有成功實踐,國外也沒有成功先例。
面對挑戰,邵安林作為主要完成人,以系統工程理論為指導,運用逆向思維,針對貧赤鐵礦的選礦難題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攻關,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業的“三力場”聯選技術,研發了“提鐵降硅”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藥劑,成功獲得了品位65%以上的鐵精礦,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貧鐵礦資源利用難的問題,在全國冶金礦山掀起技改風暴。
針對半個世紀以來,露天井下不能同時開采的世界性難題,邵安林突破傳統設計理念,首創露天井下協同開采技術,走出了一條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實現貧鐵礦規模化開發的新路。應用三年多來,累計增產鐵礦石1.1億噸,直接創效近百億元。
智能探礦、智能爆破、分散浮選、礦山設備制造、綠色生態礦山建設……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使鞍鋼礦業形成了以貧鐵礦綠色高效開發利用為核心的技術系列,中國選礦工藝技術由此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邵安林基于工程哲學思想建立一個集系統觀、生態觀、社會觀和技術、管理諸多要素為一體的礦冶系統工程,被業界稱為“五品聯動”。邵安林和同事們將勘查、采礦、配礦、選礦、冶煉等諸多環節形成一個完整的礦冶工程系統,打破過去“采、選、冶”獨立優化的模式,使所有礦山不再各自為政,做到整體聯動,系統優化,使鞍山東部礦區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貧赤鐵礦區,采礦能力增長了2倍以上,鐵精礦品位提升到67.5%,鐵精礦完全成本下降20%,多達172億噸的鐵礦石資源實現了大規模精確開采和綜合多功能利用,使鐵礦資源能量最大化,并帶動了國內一批大型鐵礦山的建設和發展,榮獲2014年國家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被譽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戰略支點”。
構建國家資源保障體系
資源,是維持國家安全的命脈。鐵礦石,作為我國僅次于石油進口量的大宗原材料,始終擺脫不了被少數國際礦業巨頭操控的局面。過去十年間,我國進口鐵礦石總量居世界第一,卻沒有定價權。自去年以來,國際礦業巨頭更是實施低價傾銷,迫停了中國近80%的中小礦山,使鐵礦石對外依存度暴漲至目前的85%。這看似經濟問題的背后卻是影響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
作為中國最大冶金礦山的掌舵人——邵安林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鐵礦資源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須改變。2014年3月,國家工信部、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鑒于鞍鋼礦業的成功實踐,委托邵安林擔任領導小組組長,牽頭編制首個我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繪制行業發展藍圖。“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責任和使命。”邵安林以愛國奉獻的滿腔熱情挑起重擔,實現他礦業報國的夢想。
“導致我國鋼鐵工業陷入困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鐵礦石資源保障戰略體系建設滯后,國內鐵礦資源開發緩慢,導致進口鐵礦石依存度過高,全行業的利潤都被國外礦業公司攫取了。”邵安林對于鐵礦行業癥結一語中的,一針見血。
“要徹底結束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須系統思考鐵礦業發展對于國民經濟和鋼鐵行業的意義,戰略性地規劃鐵礦行業發展,通過系統創新,整體提升競爭實力,構建我國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邵安林堅持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帶領全國鐵礦行業規劃編制小組在對全國鐵礦行業進行全面的分析診斷基礎上,確立了通過多元化“組合拳”突圍,全面構建國家鐵礦資源戰略保障體系的戰略構想,吹響了與國際礦業巨頭爭奪話語權的號角。
用標準規范秩序,引領行業轉型升級。邵安林瞄準全球礦業市場競爭,牽頭制定完成了9項國家標準和11項行業標準通過審定,接軌國際標準,結束26年行業沒有標準的歷史,用標準搶占國際同行業競爭的制高點。
邵安林匯聚行業智慧,組建了全國首個冶金礦山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發揮智囊團、智力庫作用,系統解決好產業政策、產業戰略、產業規劃、產業布局、產業組織、產業經濟、產業運行等影響冶金礦山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支撐我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實現我國鐵礦行業可持續發展。
肩負鐵礦業崛起重任,邵安林牽頭設計的行業發展藍圖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總體規劃為頂層、以專項規劃和重點區域規劃為支撐,中國鐵礦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體系已經建立,東北區域規劃樣本、全國鐵礦業管理、科技創新等子項規劃已經完成,規劃的總藍圖,不久將正式公布。
邵安林滿懷信心地表示,未來十年,將組建6至8個礦石產量規模達到3000萬噸以上的大型礦業集團;以最具資源優勢的鞍鋼礦山為龍頭,形成2億噸以上規模的特大型鐵礦山企業集團,使國產礦比例達到50%以上,真正建成鐵礦石資源保障體系,平抑國際鐵礦石價格,實現中國鐵礦業的“涅槃重生”。
毫無疑問,鞍鋼礦業乃至國內鐵礦業仍將一路披荊斬棘。以邵安林為代表的中國鐵礦人,構筑出鐵礦業的中國夢,必將書寫新常態下的時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