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中文網5月6日登載美國聯博資產管理公司“新興消費者”戰略負責人塔索斯·斯塔索普洛斯題為《中國企業不再缺少創新》一文,認為中國正從制造階段向創作階段跨越,創新的風氣在中國的智能手機和零售互聯等行業不斷興起,使中國在這些方面正超越世界其他國家,有潛力重塑全球商業模式。文章摘要如下: 多年來,中國一直被譽為世界制造業大國。而今,創新正在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遍地開花,中國正迅速成為潮流創造者,或將有潛力顛覆全球商業模式。 最近到中國調研時,中國人對本土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手機的巨大熱情以及席卷全國的創業家精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居民在國內外申請的專利數量增長迅猛已經超過了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 有一些中國企業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例如,深圳市億思達科技集團研發的鈦客智能手機獲得了2015年美國消費者電子展創新獎。該款手機可以讓用戶觸摸并與全息屏幕互動。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治療淋巴瘤新藥西達本胺最近獲得了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批準。這是中國首例授權美國等發達國家專利使用權并進行全球開發的創新藥物。 智能手機展現出更大優勢。企業創新反映了中國人的巨大能量。例如,我們在湖北省省會武漢見到了擔任初級人力資源經理的王先生(音譯)。在他布置簡單的房間里聊天時,王先生對自己花700元人民幣買的小米智能手機很著迷,他熱切地告訴我們小米比iPhone好多了。小米手機的特性和功能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他與我們交流的中國人也樂于分享自己擁有一件中國制造的尖端技術產品時的興奮心情。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這種自下而上的激情對本土企業的印象是特別強大的。尋求產品商業化的中國企業受益于旺盛的國內需求,而且可以在國內建立分銷渠道,在走向世界之前進行試水。 一個國家從制造階段向創造階段跨越時,投資者往往不能及時看出。 例如,日本的電視機制造產業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巔峰,而當時許多西方人仍把“日本制造”看作質量低劣的標志。直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電視機制造商將生產轉移至東歐和墨西哥時,日本才被公認為該領域創新的全球領導者。同樣,我們相信,“中國制造”的標簽(西方普遍認為是廉價的象征)成為新穎乃至時髦的代名詞只是時間問題。 零售互聯正出現新趨勢。創新的風氣已經在零售業領域興起。在中國城市中,年輕的消費者告訴我們,他們偏愛一種名為“展廳現象”的消費模式。換句話說,他們在實體商店試穿衣服,然后到網上購買便宜的同款商品,還包括便宜的次日到達配送服務。 天貓等網上商城定額應用讓網購更加便捷。天貓隸屬于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后者還擁有在線支付服務——支付寶。更重要的是,包括運營服飾品牌“優衣庫”的迅銷集團在內的服裝企業實際上也在支持這種行為,因為它有助于追蹤客戶偏好,并改善倉儲和庫存管理。 中國在這一領域已遠遠超過世界其它國家。中國在電商交易方面已超越美國。中國正在重塑零售模式,新模式將有利于那些擅長管理品牌、營銷和庫存的企業,而其他企業(如百貨公司)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一旦其他國家在集成技術方面趕上,我們可以期待“迅銷趨勢”將擴展到世界各地的年輕一代中間。 中國發展為“創新溫床”將造就技術和電商行業的大批世界級管理人才,同時積累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這將有助于中國成為這些領域的全球領導者。最終,所有變化中最深刻的或許是:除了繪制自己的路線,中國可能很快會成為趨勢的開創者,而西方國家將不得不跟隨中國的腳步。尋找下一個巨大機遇的投資者現在也許應該把目光轉向東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