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5-04-27   作者:記者 毛振華/天津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兩噸鋼利潤不夠買只冰棍 2.外貿疲軟倒逼企業拓內需 3.核心技術缺失成致命傷 4.用“互聯網+”激活傳統制造業

        在德國工業4.0概念全球迅速走紅的同時,備受關注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也呼之欲出。在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力圖振興制造業的同時,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附加值偏低等一系列問題已不容回避。記者近期通過走訪多家中小制造業企業發現,在人口紅利消減、外貿形勢趨緊等壓力下,為數眾多的制造業企業仍在產能過剩狀態下血拼價格,陷入微利運營的窘境,如“兩噸鋼利潤時常換不來一只冰棍”正成為鋼鐵業的真實寫照。此外,部分中型制造企業也由于既享受不到大企業的融資待遇,也享受不到小微企業的創業優惠,陷入一種“政策孤立感”。

        兩噸鋼利潤不夠買一只冰棍 部分企業遭遇政策“孤立”

        之所以造成產能過剩,除了政策因素,在企業層面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小企業盲目追逐行業利潤,引發低水平重復競爭。

        記者近期走訪了十家中小制造業企業,從記者見聞來看,當前制造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不容忽視。
        產能過剩仍舊突出,同質競爭愈演愈烈。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能力不足,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的問題再次被提及。以鋼鐵行業為例,近兩年,兩噸鋼利潤時常換不來一只冰棍,正是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最真實寫照。
        中山市八達機器制造有限公司業務經理任道冠稱,由于制造業行業門檻不高,行業協會的統籌偏于業務而非強制,競爭激烈的問題一直普遍存在。“尤其是那種稍微投資就有利潤的制造行業,企業擠破頭往里進。”
        部分小型企業負責人希望,在銀行融資、技術研發、辦公租賃等方面,國家能夠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和政策導向。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企業盡管也有類似想法,但更期望國家在提高行業門檻,抑制“壓價式”競爭上能夠加強宏觀協調。
        濟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鈑金裝備事業部負責人郭玉璽向記者“吐槽”,作為一個中型制造企業,通常既享受不到大企業的融資待遇,也享受不到小微企業的創業優惠,有一種“政策孤立感”。
        專家指出,既然我國提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妥善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么就應充分信任市場,讓其發揮對淘汰落后產能、重整競爭秩序的作用。各級各部門應盡量減少林林總總的政策直接扶持,避免企業依賴“政策軟飯”,讓市場公平競爭。
        此外,外資“出逃”也敲響傳統生產優勢下降的警鐘。受制于人力成本快速上漲,部分外國制造企業鐘情中國市場的同時,卻將生產制造外遷。
        “這是中國制造業傳統生產優勢正在下降的信號。”大族激光鈑金裝備事業部市場總監張雷說,目前少數外資制造業外遷對其生產經營還沒有直接影響,不過,本土企業應從中有所覺悟。中國制造業的利潤不能再依賴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從培育競爭力上找出路才是最可靠的長遠打算。
        部分企業負責人認為,少數外資企業外遷對國內原有配套企業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是有限的,畢竟這些企業外遷的大都只是生產基地。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朱森第認為,外資最看中的還是中國的市場。隨著技術要素越來越重要,勞動力成本對于利潤的影響將不那么明顯,外資未來在華投資制造業依然會有不錯的贏利前景。

        外貿疲軟倒逼企業拓內需 結構性“用工荒”日趨加劇

        在走訪中,企業主大都反映,出口形勢相比2008年雖有起色,但同高峰時相比仍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且海外市場需求一直疲軟,短期內仍未看出有明顯起色的跡象。盡管企業意識到拓展國內市場的重要性,但卻面臨新一輪企業扎堆內需帶來的激烈競爭。

        外貿前景不樂觀,出口形勢復雜多變。位于天津空港經濟區的天津博瑞特旅游觀光火車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旅游觀光小火車生產商。盡管在業內規模最大,但在整個制造行業里只能算是中小企業。
        記者來到廠區時,只見幾節藍白相間的觀光小火車車廂正在裝入集裝箱,準備銷往意大利。“我們都是走訂單,產品符合歐盟排放標準。”公司總工樊志剛帶記者參觀車間時介紹稱,博瑞特過去生產電動車,但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在專注觀光小火車這一行業后,利潤更加穩定,關鍵是在出口市場打開銷路。
        雖然同樣以走訂單為主,但家具制造商美克美家的日子卻并不那么好過。在美克國際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基地總經理顧少軍看來,去年以來匯率變化導致的出口競爭力下降已成事實。“受匯率影響,美克家具開始加大內銷比例,基本停掉了為國外品牌做OEM貼牌生產。”他說,前幾年公司出口比例在9成以上,如今下降到約6成。雖然國家在出口退稅、免除檢疫費等方面出臺一系列政策,但這些相比匯率變化及海外市場萎縮,對出口的幫助杯水車薪。
        此外,制造業還面臨基層生產崗位“用工荒”猶存,結構性“用工荒”日趨加劇的緊張局面。每年年后,東部沿海制造企業普遍會面臨“用工荒”。記者從天津濱海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作為傳統制造業聚集地,濱海新區制造業今年預計用工缺口在6.82萬人。其中,電子信息、新能源和汽車行業位列用工需求量前三位。長城汽車、三美電機、立中車輪、華泰汽車用工需求較大,僅長城汽車的用工需求就高達3550人。
        “與其通過各種口頭許諾挽留工人,不如從提高其技能和福利待遇上入手。”大族激光鈑金裝備事業部市場總監張雷說,該事業部主要生產激光切割機,在全部700多名員工中,有一半以上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正是由于員工同企業一起成長,收入有序增長,養老、醫療有所保障,所以公司用工結構逐漸穩定下來。
        而在天津第一機床總廠下屬銷售公司副總李長生看來,當前“用工荒”更主要體現為結構性問題。生產操作工人“用工荒”短期內集中爆發,但通過各種渠道還是能夠解決。最難招到的還是有一定技術的工人和成熟的市場營銷人員。所以,這家企業已經在通過與地方職業院校合作,有針對性地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
        一些企業反映,導致出現“用工荒”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農民工的企業歸屬感不強,而這又是因為戶籍、住房等問題造成的,直接導致打工者多抱有“候鳥式”心態,哪里待遇好便流向哪里。山東大學教授唐錫光認為,隨著多地開展積分落戶,保障房制度日益完善,未來解決“用工荒”要求地方政府及企業建立完善規范的勞動保障制度,重點培養技能工人。

        核心技術缺失成致命傷 轉型升級急需摒棄觀望情緒

        部分企業對于轉型升級存在一定畏難情緒,不愿意拋棄眼下仍有微利可圖的傳統制造。專家認為,這些都需要相關部門行動起來,為企業轉型提供信心與制度保障。

        郭玉璽告訴記者,過去以收入減去成本的制造業盈利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原有模式不利于刺激技術改造更新,而且還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復建設。“我們現在主要贏利點在于提供售前預訂、售中配套和售后服務的完整解決方案,這也正是國外制造企業的盈利模式。”
        天津市靜海縣大邱莊鎮是國內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曾依靠鋼鐵加工業讓農民過上富足的生活。記者在當地采訪獲悉,隨著鋼鐵行業近幾年跌入“寒冬”,大部分企業仍舊“拼資源、高消耗”,微利運營。工藝設備落后,產品檔次偏低,更是影響了企業盈利能力。
        “開展轉型升級,短期鎮里的經濟數據可能下來,但從長期來看轉型勢在必行,不能猶豫。”大邱莊鎮鎮長孔繁明介紹稱,大邱莊鎮已經痛定思痛,對全鎮398家傳統鋼鐵制造業企業分類改革,推動管材深加工、金屬制品等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研發拓展,以此實現轉型升級,對長期經營不善、污染高、耗能高的43家企業進行淘汰、關停、搬遷處理。
        核心技術缺失對制造業造成的羈絆,多數企業都深有體會。大族激光鈑金裝備事業部市場總監張雷說,該事業部主打產品光纖激光切割機是2009年從國外引進后再研發的,由于國內光源技術還不成熟,功率普遍偏低,所以核心部件仍舊需要從國外引進。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提醒稱,人工智能、數字制造正在全球大范圍推廣,有可能使中國制造業原有優勢逐漸弱化。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要認識到這不是傳統工業化道路的重復和回歸,而是通過尋找新的科技創新戰略支撐點,加快研發先進制造技術,驅動制造業發展。
        濱海新區智能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王顯明等專家建議,在機器人產業上,我國要以控制裝置技術為核心,在通用產品基礎上,按照國產機器人設計要求,使之更加專用化、實用化。國家可增設首臺(套)技術裝備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機器人生產企業加快產業化進程。

        用“互聯網+”激活傳統制造業
          記者 毛振華/天津報道

        中國游客舍近求遠赴日本買中國產馬桶蓋,這樣的現實留給中國制造業更多的是反思。在一些企業負責人看來,在人力成本快速上漲及互聯網驅動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將主要體現為智能化發展,“機器換人”在所難免。他們建議,吸取國外傳統制造企業衰落的深刻教訓,摒棄觀望等待情緒,抓住當前“互聯網+”帶來的難得的彎道超車機遇,搶占“中國制造2025”先機。
        “從原材料成本集中上漲,到財務成本集中上漲,再到如今人力成本集中上漲,從這些年發展歷程看,裝備制造業必然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以抵御外在影響,但這也正是當下國內企業最大的軟肋。”山東永華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舟的一席話,代表了絕大多數制造企業負責人的切身感受和對未來的判斷。
        大型展會是行業發展趨勢的“晴雨表”。在第十一屆天津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上,記者在8萬多平米的展覽空間發現,參展的1200家企業中,四分之一為工業機器人領域企業,產品主要集中在市場需求量大的碼垛、裝卸、焊接等領域。
        參展商濟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鈑金裝備事業部負責人郭玉璽輕拍著參展的機器介紹稱,這是一款自動化程度頗高的激光打標機,配合送料系統使用,可以大大節省人力。“這臺機器賣50萬元,參展頭天一早就被滄州的客戶看好選走了。”
        另一家參展商天津易而速機器人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更是一口氣在展會上發布了三款新產品。公司總經理張天江說,去年展會上公司自主研發的六軸通用型機器人由于自動化性能突出,獲得了數百萬元訂單。今年三款產品主要瞄準沖壓領域上下料環節,市場需求大,平均“一臺機器人可以頂替兩個工人”。在現場展示中,該款機器人完成一次上下料過程僅耗時2秒多。
        “中國正在從機器人進口大國向出口大國轉變。”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博導梅江平分析認為,我國生產機器人的廠家已有500多家,相關工業園區有40多個,今年預計機器人產量將達一億兩千萬臺。他認為,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升級過程,將帶來巨大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需求市場,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上中下游相關產業將快速崛起。
        在我國制造業“機器換人”的大趨勢面前,美克國際家私(天津)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基地總經理顧少軍提醒稱,“‘機器換人’必然伴隨著原有一線就業崗位的減少,值得有關部門提前做好預案,化解矛盾。”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實施“中國制造2025”,受到制造業的廣泛關注。郭玉璽認為,“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不謀而合,都是圍繞制造業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充分調動起來,制造業的生產、銷售模式在這種背景下將發生革命性變化。他表示,希望3D打印能夠在這股智能化浪潮中真正走進工廠,讓生產變得更有效率,更個性化,生產成本也能夠因此下降。
        制造企業普遍有一種共識,在“中國制造2025”勾勒出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藍圖背景下,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而要實現智能制造,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最直接的推動力。
        互聯網改變了很多行業,制造業不能在互聯網時代落下腳步,這是記者在調研中聽到制造企業負責人談及最多的話題。全國智能制造發展聯盟秘書長劉功效等專家建議,在互聯網幫助下,國內制造業需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智能產品研發、生產體系,構建快速響應、精準管理、柔性制造的新型生產組織方式。用新的制造技術、制造模式、制造理念來解決制造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国产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密桃 | 一个色综合国产色综合 |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ay | 亚洲香蕉午夜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