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月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創下2007年12月以來最大降幅。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的大幅減少再次印證了外匯占款持續下降的趨勢,而在這種背景下,業內人士表示,為對沖外匯占款少增所帶來的影響,降準正是“題中應有之意”,這并非所謂的強刺激和大放水,且普降疊加定降的方式再次凸顯了定向調控的思維。 4月19日,央行宣布自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且在普降的基礎上針對從事小微和三農業務的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此次降準既有利于穩增長,又有利于調結構,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降準的首要目標是對沖外匯占款收縮、保證基礎貨幣適度增長。換言之,降準的確是寬松措施,但并非刺激政策。 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表示,此次降準釋放兩大政策信號:一是貨幣政策仍然保持中性、穩;二是更有針對性地面向小微企業、三農、重大水利工程的定向支持,以改善中國經濟運行中的薄弱環節。他表示,央行對降準時機多有考慮,既要確保流動性保持穩定,又要確保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能力保持穩定,以及實際融資成本穩中有降。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外匯占款趨勢性放緩,加上金融脫媒加快、股市繁榮分流存款,銀行存款增速不斷下降,負債成本上升壓力不減,在準備金率水平依然較高的情況下,預計年內準備金率仍有可能下調0.5至1個百分點。從地方政府發行債券對存量債務進行置換的角度看,也需要通過降準、加大基礎貨幣投放等方式改善銀行的資金供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