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攀升的A股股指,正令各路資金瘋狂。
牛市氛圍中,外圍資金正通過多種渠道進入股市。記者獲悉,盡管此前被傳已對傘形信托收緊配資,但銀行資金目前正通過發行結構化的資管產品進入股市,其入市渠道也日趨多元化。
結構化產品漸成“主力”
此輪牛市中,市場各方均認可的一個觀點是,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資金入市推動的。去年年底,在市場大幅上漲的過程中,通過銀行和信托渠道入市的傘形信托配資更一度是市場主流的配資方式之一。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繼光大銀行(5.53, 0.08,
1.47%)后,又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將其傘形信托業務的配資杠桿比例調整至1:2,對應的預警線和平倉線仍為0.90和0.85,取消原有1:3和1:2.5的杠桿比率。
不過,盡管部分銀行已經出招對資金入市去杠桿,但據記者了解,在傘形信托漸漸式微后,銀行資金正通過發行股票結構化產品的渠道迅速進入股市。
有銀行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銀行發行的投資股市的結構化產品多為銀行與私募、基金子公司等合作的形式出現,以資管產品的形式面對客戶。在這類產品中,一般由機構提供劣后端資金,銀行提供優先資金,而銀行客戶通過認購產品的優先收益權獲取固定收益。
在這類模式中,銀行提供給客戶的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大致為6%,而銀行和私募等機構從中收取的管理費用約為1.5%-2%,因而相較于券商融資業務中8%-9%的融資成本,通過該類方式配資的資金成本約為7.5%-8%,相對更低。而通過該類產品入市的銀行資金給予劣后端的杠桿比例大致在3倍左右。也正因為相對較低的成本和稍高的杠桿,使得這類方式迅速風行,漸漸成為銀行資金目前入市的主流。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無風險利率不斷下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持續下降,而股市火爆的行情對于銀行資金的吸引力非常大,銀行通過資金輸出獲取收益的需求很難被遏制。”
入市渠道多元化
事實上,除了傘形信托和發行結構化產品,銀行資金入市的渠道正變得更為多元。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經理向記者表示,銀行一直青睞兩融受益權的投資,“尤其牛市啟動以來,通過投資券商兩融受益權的銀行資金也非常可觀!
當然,銀行資金入市的渠道還不止于此,通過發行銀行理財產品的形式,也成為另一部分銀行資金入市的方式。銀率網分析師指出,由于股市火爆,各家銀行也加大了掛鉤股指的保本型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近期掛鉤滬深300(4425.975,
-12.21, -0.28%)指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明顯增加,建議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適當關注。
需要指出的是,隨著股指不斷上漲,有不少機構已對不斷亢奮的市場表現出擔憂。朱雀投資就指出,雖然中長期牛市格局未變,但二季度市場調整或不可避免。對于此,銀行資金似乎也有所預見。
前述銀行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通過發行結構化產品和借道傘形信托入市的銀行資金占比最多,但銀行也已經開始將入市資金的投資進行多元化配置,“比如參與投資打新產品、定增和并購等項目,銀行正通過和其他資管機構的合作拓展資金用途并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