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鄞州博物館 |
鄞州民間興辦博物館風氣之盛,為國內罕見。2009年,有關部門經(jīng)多方考察、論證,將“中國博物館文化之鄉(xiāng)”這一殊榮授給了鄞州。專家認為,鄞州的人均博物館擁有量已達到了國外發(fā)達國家的水平。
羊年春節(jié)期間,記者來到位于寧波西郊的居家博物園,看到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座具有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格的展館,占地24余畝,小橋流水,曲徑通幽,15幢明清古建筑錯落有致。博物園主人翁林芳原在上海灘做古玩生意,后開辦了家具廠,收購了不少古家具和古民居,舍不得出售,便萌發(fā)了建居家博物園念頭。現(xiàn)這座頗具規(guī)模的博物園總投入達3000余萬元,有3萬余件藏品,在國內同行中也小有名氣,僅去年一年便接待了4萬余名國內外游客。翁林芳說,現(xiàn)在我已把古玩店和家具廠都關掉了,一門心思打理這座博物園。
寧波古林鎮(zhèn)出產(chǎn)的“黃古林”草席,有文字記載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被稱為中華最古老的老字號。早在上世紀50年代。“黃古林”草席就被中央人民政府作為“國禮”贈送給國際友人和嘉賓。年方41歲的寧波黃古林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俞斌,原是當?shù)毓帕宙?zhèn)干部,17年前下海后白手起家利用當?shù)靥禺a(chǎn)草席辦起了草編公司,慢慢企業(yè)越做越興旺。在滿世界跑生意中,他發(fā)現(xiàn)國外有很多頗有個性的鄉(xiāng)土、民間博物館,覺得自家“黃古林”草席歷史悠久,更有鄉(xiāng)土特色,于是他費了3年時間,斥資辦起了黃古林草編織博物館。在陳列大廳,記者看到年代久遠的木制席機、筘板、打筋車等當年手工織席工具,讓很多參觀者感慨不已。
記者發(fā)現(xiàn),如同居家博物園、草編博物館那樣,幾乎每一家民辦博物館都有一個個生動引人的故事,也有一批批鐵桿“粉絲”。
寧波知青博物館館長葉亦通說,前幾年,我們連續(xù)辦了四屆寧波知青展覽,留下一大堆珍貴照片舍不得放棄,就建起了浙江省第一家知青博物館。雖然寧波知青博物館所處地點較偏,但參觀者不少,大多是那些當年的老知青。記者看見一花甲老人背著一只舊田籮筐來到展館,他說,這只田籮筐伴隨我有40余年,一起見證了當年知青下鄉(xiāng)的艱苦歲月,幾次搬家都不肯遺棄,這次準備把它捐獻給知青博物館,也算是物歸其所。
在政府的扶持引導下,鄞州一批優(yōu)秀的民營企業(yè)家以極大熱情投入到民辦博物館這一利國利民,弘揚中華文明的公益事業(yè)。“紫林坊藝術館” 整個建筑為三層圍廊式建筑,占地6.6畝,共計4000平方米,一共耗費2200多萬元。藝術館一層有一個1800平方米的大池,池子兩邊是設計成月洞形狀的八扇拱門,讓前來參觀的市民,猶如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一份淡雅、一刻清幽包裹氛圍。
“紫林坊藝術館” 有幾件鎮(zhèn)館之寶,稀世罕見。在二樓走廊墻壁上鑲嵌的櫥窗里,就放置著1:1比例的整塊“清明上河圖”紫檀木雕。除了“清明上河圖”,二樓的展廳內還有十幾尊沉香雕刻品不僅精美,每個作品背后都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其中名為“人參如意”的沉香擺件更是被評為寧波十大收藏精品,毫無爭議地成為“紫林坊”的鎮(zhèn)館之寶。說起這些精品的價值,陳明偉擺擺手說道:“這些都是無價的,我做的紫檀木雕刻每一刀上面都有我的心血,價格再高我也不賣。”
同樣身披國字號非遺項目的寧波金銀彩繡,擁有與湘繡、蜀繡、蘇繡齊名的傲人歷史。在鄞州創(chuàng)新128園區(qū)內的主題藝術館里,收藏了300余件從明清至現(xiàn)當代的精美作品。其中,被譽為“鎮(zhèn)館之寶”的《甬城元宵圖》展示了明清時明州城內250余名百姓歡慶元宵的喜慶場面,由五位傳承人運用20余種技法、數(shù)百種金銀線和彩色絲線集體繡制兩年完成,曾獨攬第五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金獎和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兩頂桂冠。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張奇志、裘立華、鄭黎采寫, 參與采寫的還有續(xù)大治、葛吉華、吳海霞、任斌斌、鄭靜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