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企業創新飽受“李鬼”之苦
|
一直被模仿 從未被尊重
|
|
2015-04-02
作者:記者 馮誠 王駿勇 陳剛/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記者近期在對江蘇90多家各類型企業采訪調研時了解到,企業家們普遍認為,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宏觀經濟和企業個體更好發展,但他們也希望,在貨幣、稅收等“硬政策”之外,應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構建公平競爭環境,完善“軟環境”建設。 新產品還沒規模化生產,“李鬼”已經開賣——多位企業家告訴記者,希望國家層面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讓“耐得住寂寞”的企業得到應有的回報。 “目前集團有1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40項,但在目前我們不能過多指望僅通過專利就能保護自身權益。”南京中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連安說。 “我們已是省內單體規模最大的創意產業園,今年發展前景會更好,但對侵權問題依然哭笑不得。”鹽城市東方創意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建全說,知識產權是創意產業的命脈,但苦心研發出一款產品,還在打樣階段,周邊就有一模一樣的產品開賣。 飽受“李鬼”騷擾之苦的企業不在少數。南京夫子廟洛可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龐浩杰說,公司在去年10月開始推出“55度杯”,并申請了專利,但這款產品“一直被模仿”,侵權從未停過。 龐浩杰等企業家表示,從很多國家的發展經驗看,“山寨”是必經之路,如日本是通過專利法后才真正轉型、走上原創之路的。近年來,國家在知識產權保護上已經取得很多進展,希望今后繼續加大這一方面的工作力度,讓“山寨之路”盡早終結。 在期待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企業家們還希望采取更加精準有效的政策引導,促進企業創新發展。南京邁瑞醫療公司總經理郭根苗說,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10%,“期待國內相關機構在招標設置門檻時更加合理,不迷信國外產品,以體現對國內創新型企業的鼓勵。”東風悅達企業副總經理解子勝說,以往一些企業更愿意投身房地產等“賺快錢”的行業,現在這種氛圍已有所扭轉,但還需進一步強化相關政策,讓企業有“賺慢錢”的耐心。 “創新不只是形式、榮譽或專利,要盡可能避免將政策和資金用在華而不實的項目上。”江蘇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馳說,江蘇在支持企業創新方面做了大量的部署和具體工作,但企業界仍期待以更前瞻的指標、更貼近實體經濟的具體要求,來衡量創新主體和創新項目,促進其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效率、投資收益率,促進產業升級。 受訪企業家認為,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企業性質、規模,甚至地域差別等方面,仍存在“硬障礙”和“軟門檻”,期待競爭的環境更加公平公正。 中南建筑集團董事長陶燕說,作為民營企業,他們理論上可以介入水利、鐵路等行業,但國家建筑市場沒有完全放開。“基本還都是央企的天下,總體感覺,民企的生存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希望能站在一個更公平的擂臺上比身手。” 江蘇森威精鍛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敬民說,作為當年國內自行車零部件龍頭企業,從地方國有企業轉為民營企業、進軍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后,目前已發展為國家標準起草單位之一。能有如今的地位與國家對民營企業的鼓勵和扶持分不開,但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更加公平的待遇。如社會一直關注鍛造工人提前退休問題,但有政策規定國企員工可提前5年退休,民企還不可以,對此他“不能理解”。 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期待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獲得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有安全感的法治環境,以及肯定和提高民營企業家社會地位的輿論環境。部分企業家還反映,因企業規模大小、行業類型、甚至企業家所屬群體等因素,在企業融資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尤為明顯。 江蘇省富隆重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偉平說,在經濟整體下滑的背景下,江蘇仍然能維持穩健發展,有賴于當地較為完善的經濟政策。但在實際中,大企業仍然更受“偏愛”,如在企業融資過程中,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很突出,并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