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放開進口原油使用權
|
符合條件煉油企業有限,或引發并購
|
|
2015-02-17
作者:記者 王璐/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備受關注的進口原油使用權放開終于落地。2月1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通知》),將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煉油廠在淘汰一定規模落后產能或建設一定規模儲氣設施的前提下使用進口原油,意味著油氣改革“破壟斷”提速,“地煉”呼吁已久的油源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 業內人士認為,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地煉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不過,目前符合煉能申請條件的企業有限,或引發煉油企業并購。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此次公布文件所放開的是原油進口使用權,并非原油進口權,所以地方煉廠在進口環節,仍需通過中聯油、中聯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珠海振戎等五家企業代理進口。再加上原油采購周期長和目前價格波動劇烈,地煉可能很難像中字頭企業那樣成規模并且持續地采購進口原油,要真正實現油氣市場全面放開還有待時日。 據了解,目前國內原油進口分為國營和非國營貿易,國營主要由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化等大型企業控制;取得非國營貿易原油進口資質的企業已有20余家,但進口原油只能進入按規定程序批準建設的煉廠加工。 為此,《通知》以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煉能結構、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為主要方向,首次明確放開民營企業進口原油使用權,新增用油企業用油數量依據淘汰自有或兼并重組的落后裝置能力、建設儲氣設施規模的一定比例確定,但上限不超過本企業符合條件的常減壓裝置設計加工能力總和,并規定了可追溯、可檢查的落后產能淘汰確認程序。 “對于地方煉廠來說,本次文件中設置的基本條件具備較高的可操作性,努力一下是可以達到的。”安迅思燃料油分析師陸曉旭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未來或將有更多的地煉有望獲得進口原油使用資質。不過,他也指出,目前中國滿足條件的地方煉廠數量在15至20家左右,“想要獲得進口原油的使用和進口資質的話,并購其他與自身條件能夠互補的煉廠是比較好的辦法。” 新規更大的意義在于破壟斷。“油源多元化是石油市場形成充分競爭格局的前提,這意味著我國在解決地方煉油企業原油供應問題上邁出實質步伐。”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說。 中宇資訊分析師張永浩也表示,該政策屬于國家進一步推動成品油市場化的配套措施,與原油進口權放開相輔相成,將顛覆地煉企業煉油原料來源的配比情況、改善地煉油企油源短缺窘況、豐富地煉原料油來源多樣性。“可預見的是,民營地煉企業可使用進口原油將促使中國原油消費量快速增長,那么進口原油從哪兒來?如何操作?國家將會出臺更多配套措施予以補充。” 不過,一些市場人士并不看好未來地煉進口原油的積極性。一方面,自2013年中化工獲得1000萬噸進口配額后,地煉原料市場出現骨牌效應,大量性價比較高的內貿原油資源流入地煉手中,如果把進口原油高昂的運輸成本考慮在內,進口原油的煉油效益不如內貿原油。另一方面,地煉與主營煉廠不同,其計劃性較弱、趨利性較強,而進口原油從采購到加工的周期較長,一旦原油起伏劇烈,煉廠可能面臨長時間的巨額虧損,這是地煉難以承受的,所以地煉可能很難像中字頭企業那樣成規模并且持續地采購進口原油。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