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同比增速62個月來首次低于1% 專家建議防范通縮風險
|
|
|
2015-02-11
作者:記者 方燁/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國家統計局10日發布數據顯示,1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8%,較去年12月回落0.7個百分點,創2009年12月以來62個月新低,并且也是62個月來首次跌破1%。機構分析認為,盡管存在春節因素干擾,但是1月CPI同比漲幅大幅放緩仍然說明中國經濟面臨著較大的通貨緊縮壓力,應予以關注及防范。 據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解讀,1月CPI同比漲幅回落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氣候因素致使鮮菜價格同比下降。1月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9℃,受此影響鮮菜價格同比由漲轉降,此外,鮮果和水產品價格同比漲幅也出現回落。二是春節錯月因素。去年春節在1月,部分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較多,抬高了今年1月的對比基數,致使CPI同比漲幅有所回落。三是汽油和柴油價格同比降幅分別比上月擴大7.1和7.3個百分點,導致CPI漲幅回落。 但是,考慮到1月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4.3%,環比下降1.1%,降幅均再度擴大,多方認為我國通貨緊縮的壓力仍在持續增大,應防范通縮帶來的經濟風險。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表示,1月PPI同比與環比跌幅繼續加深無疑加大了通縮的壓力。從國際因素看,大宗產品的低價位也在加大輸入性通縮的因素。由于PPI長時期徘徊在負數水平,通縮的某些跡象已有顯現。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也認為,1月的通脹走勢意味著通縮已經成為中國面臨的真正風險。 談到貨幣政策,機構的主流觀點是:會加大寬松力度,但是現在談再次降息為時尚早。“面臨如此之低的通脹數據,市場有呼吁央行再度降息的聲音。但我們還應靜候開年數據。”華創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牛播坤認為,央行剛剛“超預期”地降準,不會再“超預期”地降息。而且CPI數據一出,14天逆回購中標利率即有所下行,這可以視為央行對短期數據的即時反應。此外,央行已經加大力度使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也已試點。這些工具都旨在通過廉價流動性的注入,來謀求定向降低相關貸款利率。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降息的替代,從而也會延后再度降息的時點。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