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寶馬壓庫、經銷商虧損的消息不絕于耳。但寶馬中國區總裁安格并未料到形勢會如此嚴峻。
但安格的行動足夠快,迅速以數十億元的代價平息一場來自中國經銷商的“起義”。日前,汽車流通行業分析師桑之未報出一則重磅新聞——寶馬經銷商建立聯盟,向寶馬中國要求額外補貼。據了解,補貼額最終或達50億元。
11月底,永達、正通、寶信、潤東等組建了寶馬經銷商聯盟,聯合上交了一份請愿信函給安格。據悉,該信函中提出了多項要求,如,寶馬應向中國經銷商提供60億元額外補償,以彌補今年經銷商的虧損;60億元的額外返點,建立在寶馬2013年銷售收入的基礎上。2013年,寶馬中國銷售收入約2000億元,因此寶馬經銷商聯盟要求返點3%。
為了減少未來壓力,經銷商聯盟提出:未來,寶馬制定銷量目標時,應和經銷商協商;無論明確或含糊,寶馬均不得要求經銷商為每月零售銷量墊付;寶馬不得強制要求經銷商購入汽車附件。與此同時,寶馬經銷商聯合起來批評了寶馬中國業務管理不當之處,如設立的目標不切合實際;又如,寶馬為了迅速擴充網絡,向經銷商提出不合理要求。
安格快速和德國總部溝通后,12月和經銷商們握手言和。有消息稱,寶馬中國一方面將全年銷售任務下調20%,并額外掏出50億元用于返點。知情人士指出:“并不是所有經銷商都能拿到補貼,補貼與經銷商總銷量、不同車型銷量掛鉤。越有實力的大型經銷商,可能已經完成原定的銷售目標,所以當銷售任務下調后,他們能拿到的補貼越多。一些實力較弱的經銷商,可能只是喝粥。”
起義的導火索是積重難返的壓庫。今年夏季,關于寶馬搭售和壓庫,“增肥”銷售數據的消息不絕于耳。據悉,經銷商銷售新車的平均返點為5%至6%,然后根據各季度、年度銷量表現提供補貼。為了拿到短期補貼及維持合作關系,經銷商們不得不持續進貨,甚至自己買車以完成任務。而寶馬不得不持續向廠家進貨,甚至可能自掏腰包,“買”下車輛計入銷量。寶馬中國則向德國總部上報銷量節節上漲、增長氣勢如虹的良好業績。看似一團和氣的繁榮盛世,碰到了制定更高銷量數據的總部。終于,經銷商無法承受持續虧損、壓庫,只能起義,終結盛世。
最為經銷商詬病的是寶馬7系搭售問題。今年,寶馬經銷商只有賣X3才能掙錢,但如想拿到X3等暢銷車型,必須搭售一定比例的寶馬7系等車型。為了不占用資金,經銷商們選擇了低價出售寶馬7系。據悉,銷售寶馬7系平均每輛虧損25萬元至30萬元。即使扣除廠商給予的20萬元補貼后,經銷商每銷售一輛7系仍虧損5萬元至10萬元。此外,隨著市場競爭加大,寶馬3系、5系、X5市場價常年打85折,6系、X6也常年打7折,GT、1系、X1常年平均優惠達75折。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指出,這種現象并非寶馬獨有。每年,為了完成預期銷售汽車任務,汽車生產企業都會將壓力轉嫁給經銷商,即向經銷商壓庫來實現。過去,經銷商還能咬牙承受,但今年已經超過了他們所能承受的范圍,所以才會出現寶馬經銷商聯合要求額外返利的事件。一位了解寶馬汽車及其經銷商的人士指出,“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寶馬經銷商敢于聯合向整車企業抗議,其他品牌經銷商可能更多選擇退網。之所以寶馬經銷商敢叫板,和經銷商們(與生產商)實力相當、多是大型經銷商有關。比如永達、潤東、燕寶等。寶馬中國很倚重這些經銷商的服務能力。”
但起義之后呢?寶馬中國是否能解決經銷商的后顧之憂呢?或者寶馬中國、寶馬經銷商如何共同尋找一條雙贏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