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m0uk4"></tt>
  • 
    
    1.  返回首頁 | 經參·財智 | 經參·思想 | 經參·讀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2014-11-24   作者:記者 毛海峰 孫洪磊 郭強 蘇萬明 吳植采寫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1.資本涌入碳纖維行業 2.國產貨沉淪低端市場 3.國外低價競銷蓄意打壓 4.摒棄國企民企身份偏見

        我國自主研制的軍用大飛機“運20”日前在珠海航展上大放光彩,其賣點之一就是在飛機次承力件上使用了我國自己生產的碳纖維。
        然而,這僅僅是一面旗幟,不能全部代表國產碳纖維的真實面貌。《經濟參考報》記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纖維企業雖然搞起了幾十噸、上百噸的生產線,但達不到產業化標準,產能利用率非常低;有的企業由于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生產線已停工半年多。工信部統計顯示,分散于全國多個省份的30多家碳纖維企業大多規模較小,且技術水平和工藝路線多處于同一檔次,只能生產一個型號的“大路貨”。面對日、美廠商不斷在對華產品出口價格上做文章,低價競銷惡意打壓,仍處幼稚發展期的國內碳纖維產業正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資本涌入碳纖維行業

        10多年前,碳纖維研制的核心技術還全部在歐美發達國家手里,經過“10年生聚”、自主研發,國產碳纖維如今已初具規模。由于看好產業發展前景,近年來,國內大量資本涌入這一行業。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副會長趙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幾年我國碳纖維產業的進步可以概括為“三初”:一是初具規模,二是初上水平,三是初步滿足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據了解,碳纖維是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不可或缺的戰略性新型材料,其質量比金屬鋁輕,但強度高于鋼鐵,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裝備、交通運輸、建筑工程、體育休閑等領域。由于碳纖維是提高軍用飛機性能的重要材料,長期以來,日、美等國碳纖維廠商對我國進行嚴格的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直到最近10年,我國才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碳纖維屬于軍民兩用的新材料,西方國家一直將其視為戰略性物資。本世紀初,我國只有山東、吉林等地極少數企業涉足碳纖維產品,年生產規模僅為幾十噸,而且產品水平落后,國內市場需求的4000多噸民用碳纖維全部依賴進口,軍用的碳纖維更是“等米下鍋”。
        為不再受制于人,我國在“十五”期間把碳纖維關鍵技術專項列入了國家“863”計劃,“十二五”期間更是把其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我國碳纖維產業在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上都實現了突破性進展。
        據介紹,碳纖維在性能上,從低到高可以形成T300、T700、T800、T1000等產品,日、美等國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T300至T1000系列碳纖維產品。目前,我國雖然達不到日、美的水平,但在T300級碳纖維上的工業化生產的全流程關鍵技術,已基本實現國產化突破,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產品已經部分替代了進口。同時,在T700、T800方面,也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
        國產碳纖維已經能初步滿足國內需要,在運載火箭、衛星、大型飛機和戰斗機等高端裝備都進行了應用。同時,隨著碳纖維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國培育了江蘇恒神、中復神鷹、威海拓展等一批碳纖維龍頭企業,也培養出了一批寶貴的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

        國產貨沉淪低端市場

        我國碳纖維發展雖然很快,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10至15年左右的技術差距,已經實現產業化的也只是部分品種,遠沒有形成系列化產品,特別是高端產品沒有實現產業化,還無法滿足高端領域的全部需要。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多地了解到,在碳纖維產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也出現了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導致我國碳纖維產業格局出現“小散亂”現象。具體表現為:產品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企業單條生產線規模小;技術裝備以及下游產品開發應用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這些都成為制約我國碳纖維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掣肘。
        據工信部統計,當前國內碳纖維產能已有一定規模,分散于江蘇、河南、山東、吉林、甘肅等省份的30多家碳纖維企業。不過,這些企業大多規模較小,而且技術水平和工藝路線多處于同一檔次,且只能生產一個型號的“大路貨”。目前國內建成千噸級生產線的碳纖維企業僅有四家,分別是江蘇恒神、中復神鷹、藍星公司、威海拓展。
        江蘇恒神纖維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錢云寶說,很多企業在投資上馬碳纖維項目之前,對這一行業缺乏真正了解。一些碳纖維企業雖然搞起了幾十噸、上百噸的生產線,但達不到產業化標準,產能利用率都非常低。記者在一些省份看到,有的碳纖維企業由于缺少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生產線已停工半年多。
        “小散亂”還導致國家科研經費出現“撒胡椒面”的現象,一些碳纖維科研項目因此無法取得較好的效果。據了解,到目前為止,國內碳纖維的實際年產量僅兩三千噸,大部分都用于檔次較低的民用品,如自行車、釣魚竿、羽毛球拍和箱包等。在民用飛機、輸電線路等高端產品上,國產碳纖維基本沒有市場。
        沈陽中恒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甫說,在日本,僅東麗一家公司的年產量,就遠大于國內所有企業的總產量。“中國和日本的碳纖維之爭,如同日本派出一艘現代化軍艦,而我國僅能派出30多艘小舢板應戰,尚未開戰,勝負已定”。

        國外低價競銷蓄意打壓

        在國內企業遍地開花、“小散亂”現象突出的同時,日、美等碳纖維國外廠商又不斷在對華產品出口價格上做文章,惡意打壓處于幼稚發展期的我國碳纖維產業,使全行業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
        由于碳纖維的軍用價值,西方國家對我國防范得非常緊。以前主要是對我國進行技術封鎖,不轉讓技術、不出售設備,而在我國以自主研發攻克生產技術和生產裝備的系列難點、開啟碳纖維國產化進程后,日、美等國的廠商開始在價格上做文章,對我碳纖維產業進行大肆打壓。
        據業內人士稱,當聽聞我國需要某種碳纖維卻無法自主生產時,國外廠商就打出天價;當我國在產品質量和銷路上有所起色時,他們便不計成本地低價傾銷占領市場,導致我國碳纖維企業被迫大幅減產、停產,從而無法在連續大規模生產中降低成本并提高質量。
        如2003年至2004年期間,我國尚未大規模生產T300,T300-3K型高端碳纖維的國際市價雖為600至700元/公斤,而我國當時的進口價竟被國外廠商提高至8800元/公斤。近年來我國開始成規模地生產T300,國外廠商又以65元/公斤的“跳樓價”向中國出售T300碳纖維,加上關稅后到國內市場也就105元/公斤。這個價格對于國內企業來說,甚至低于成本,企業生產根本無利可圖,也無法發展。
        國內碳纖維企業家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國外碳纖維的低價競銷使國產碳纖維喪失了民用市場競爭力。沒有市場,碳纖維產業化也成了無源之水”。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國外對華產品價格下降曲線正好與中國投資碳纖維建設的曲線相對應,這背后明顯隱藏著打壓我國碳纖維產業的深刻動機。
        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朱波說,我國碳纖維的整體水平己能做到T300級,但現在仍處于從T300到T700等更高級別的提升過程中。隨著美、日等國生產效率提高,其T700級碳纖維售價已接近甚至低于我國T300級的制造成本。只要我國碳纖維技術在某個節點取得突破,他們就低價拋售這個節點的產品。這種打壓方式,明顯是要讓我國的碳纖維企業都成為“長不大的小蘿卡頭”,進而使我國的碳纖維市場永遠受制于歐美國家。
        

        產業過渡期相關促進政策“空白區”亟待填補,專家建議:
        摒棄國企民企身份偏見 打造碳纖維行業巨頭

        針對我國碳纖維行業資本盲目涌入、產業布局“小散亂”的狀況,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界人士和專家認為,國家應盡快完善碳纖維行業的進入和退出機制,引導行業加快兼并重組,選擇幾家行業內的優勢企業,摒棄國企或民企的身份偏見,著力培養碳纖維行業巨頭。同時,應在加快自主創新的同時,改變碳纖維進口現狀,盡快出臺新的政策,使國產碳纖維行業順利渡過“從有到優”的新階段。

        引導行業加快兼并重組

        當前,國內30多家碳纖維企業中,有一半多是國有企業。這類碳纖維企業中,除藍星集團等少數企業具備規模產能與技術實力外,其他企業雖能依托項目經費、軍工需求維持生存,但沒有壯大的基礎。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專家委員會委員徐堅認為,在前期發展中,為解國防軍工對碳纖維的燃眉之急,中央高度重視碳纖維產業發展,一批中字頭的央企希望借碳纖維產業創造政績,大量進入碳纖維行業。目前,這些央企創辦的碳纖維項目止步于“高生產成本保軍工需求”。對這樣的項目,應當由國資委牽頭,打破央企門戶之爭、所在地政府利益之爭,整合成立國字號的碳纖維集團。
        有專家建議,組織石化、紡織等領域的央企,聯合有技術實力的民營碳纖維企業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徐樑華認為,江蘇恒神、威海拓展等民營企業的技術實力在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央企應當放下身段,參股而不控股,既彌補民企的資金短板,又充分保持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熱情。還有專家認為,可以選擇幾家行業內的優勢企業,摒棄國企或民企的身份偏見,調動政策性銀行加大貸款,并由中央財政貼息,著力培養碳纖維行業巨頭。
        多位碳纖維企業負責人認為,與其“撤胡椒面”,不如將貸款集中投放到少數幾家具有市場前景的碳纖維企業。獨立自主的碳纖維產業關系國防安全與經濟升級,要以國家意志鼓勵政策性銀行敢于放貸,扶持江蘇恒神、藍星公司、威海拓展等碳纖維優勢企業發展。

        改變碳纖維進口現狀

        針對我國碳纖維企業在成長初始階段就面臨著國際封鎖和蓄意打壓,業內人士疾呼,當前我國應在加快自主創新的同時,改變碳纖維進口現狀,適度保護國內產業。
        專家們表示,應出臺限制進口碳纖維的貿易政策,如抬高關稅或使用非關稅壁壘等。碳纖維屬于戰略性新興材料,國家應從戰略高度認識國內碳纖維產業自力更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不能因為進口貨便宜、質量穩定就允許國外碳纖維長驅直入,否則國產碳纖維產業將可能長期低迷。
        在國防和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制定限制使用進口碳纖維、鼓勵使用國產碳纖維的強制性采購措施。徐堅說,在軍用領域應規定將來研發的裝備必須使用國產碳纖維,現有已定型裝備如果使用國外碳纖維,則應在限定時間內逐步實現國產碳纖維替換。在能源、交通等重要工業領域,基于平戰結合的考量,關鍵設備必須使用國產碳纖維。
        同時,要對低價傾銷碳纖維的國外企業實施反傾銷。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興強建議,我國應對一些搞碳纖維傾銷的海外公司展開調查,同時采取反傾銷措施,給予其貿易懲罰。
        此外,還須改變限制碳纖維出口的外貿政策,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上世紀70年代,我國考慮到碳纖維是戰略性材料,且國內研發剛剛起步,產量極小,因而確立了禁止碳纖維出口的政策。40年后的今天,我國碳纖維生產能力已經大幅提高,而且面臨開工不足的嚴峻局面,急需利用海外市場打開銷路。

        完善碳纖維扶持體系

        在2008年國外碳纖維巨頭低價競銷戰略的打壓下,我國碳纖維因無法快速突破千噸級生產線穩定化生產,成本居高難下,民用市場發展滯緩,進入了從工程化到產業化的漫長過渡期。國內碳纖維企業負責人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說,國家現有的促進體系沒有預估到我國碳纖維會出現這一過渡期,樂觀地認為產品質量過關,就可以實現產業化,這導致過渡期的相關促進政策成為空白區。
        專家們建議,目前需盡快出臺新的政策,使國產碳纖維行業順利渡過“從有到優”的新階段。
        一是在技術上,可以聚合科研資源協同攻關,以企業為主推動工程化應用。這必須在科研體制機制上有所突破,加強頂層設計,在依托科研院所加強基礎科研的同時,引導幾家技術儲備和產業化基礎較好的優勢企業,以產促研,推動碳纖維工程化技術升級和創新,進而促進我國碳纖維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是重點開拓民用市場,引導使用國產碳纖維。當前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在國內輸電電纜、風電風車葉片、民用航空、高速列車、通訊光纜、石油鉆井平臺、土木工程等民用領域正日益發揮重要作用,需求迫切、空間巨大,我國應重點開拓,從而推動國內碳纖維生產的規模化和成本的不斷降低。
        三是國家可適當通過財政補貼,對生產企業進行扶持。國內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在當前國產碳纖維行業被國際企業打壓得難以起步的狀況下,建議國家“扶一把、送一程”,“如果國家能給予一公斤30元的售價補貼,就能保證我們不虧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關于我們 | 版權聲明 | 聯系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接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_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一级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_人妻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二区
      <tt id="m0uk4"></tt>
    2. 
      
      1. 五月婷婷久久字幕 | 亚洲精品思思久久电影网站 |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有码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亚洲欧美换脸一区二区 | 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