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陳雨露在日前結束的“IFF2014全球年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當前,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形成共識。 第一,正確理解貿易差額與貨幣國際化之間的關系。在人民幣國際化起步階段,貿易順差賦予了債權國身份,能夠提高人民幣資產的安全性等級,有利于培育非居民使用和持有人民幣的意愿。要看到歷史上的貨幣強國都是以貿易強國為前提,所以當前的工作重點不是變順差為逆差,而是致力于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堅持走好“貿易順差—資本流出”的人民幣國際化路徑。 第二,金融交易和貿易計價結算共同驅動人民幣國際化是理想的模式。2013年,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人民幣對外信貸規模、人民幣海外債券和票據余額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貢獻度接近40%。要有意識地增強對外直接投資,在對外投資中積極推動人民幣的使用。 第三,世界范圍內能源產品計價的非美元化是一個發展趨勢,要抓住“一帶一路”建設中能源產品人民幣計價和結算的重大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多數都是發展中國家,如果在能源貿易或是能源管線建設項目上考慮使用雙邊貨幣,那么中國扎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和相對穩定的幣值已經賦予了人民幣一定的貨幣選擇優勢。 第四,要抓住2015年11月IMF進行SDR定值檢查的有利時機,積極促成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IMF目前不統計成員國的人民幣官方儲備情況,這種信息封鎖一旦被打破,不僅早已持有人民幣儲備的成員國不必再繼續“秘而不宣”,其他國家也會紛紛增加人民幣儲備,由此可能促使人民幣官方儲備份額出現快速增長,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