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貨幣政策邊際放松的頻率加快、力度加大。9月中下旬,央行先對五大行實施5000億元的SLF操作,后下調公開市場14天期正回購操作利率20基點。上周,央行再祭量價齊松舉措,下調正回購利率的余音未了,央行面向多家股份行實施SLF操作的傳聞進一步引發(fā)市場躁動。 資金面擾動因素增多、基礎貨幣供給出現(xiàn)缺口、經濟基本面表現(xiàn)乏力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前期貨幣政策放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事實上,當前市場對于貨幣政策趨松已存在較高的共識。突出反應為,在存貸款基準利率未見松動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已呈現(xiàn)出趨勢性的下行,如十年國債自9月中旬以來下行了約55基點。而目前市場的分歧主要在于,未來央行會否推出降息降準等所謂力度更大的寬松措施。 部分市場人士如中債增信趙巍華認為,當前應充分重視“新常態(tài)”對貨幣政策操作的影響,雖然下調正回購利率、實施SLF操作等與降息、降準的實際效果有相似之處,但央行始終選擇非常規(guī)措施,發(fā)出了很明顯的政策反應機制改弦更張的信號。 趙巍華認為,近期高層領導在多個場合繼續(xù)強調實行審慎、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大概率這一政策基調在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都不會發(fā)生大的改變,年內全面的降準降息之類的舉措很難出現(xiàn),結構性的寬松政策仍將擔當主角。 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增長下滑,近期市場上持降息降準觀點的機構和人士也日漸增多。如瑞銀證券報告認為,房貸新政無法扭轉房地產部門的結構性下滑,如果四季度房地產建設活動和經濟增速進一步下滑,決策層降低融資成本的要求將更為迫切,央行可能最終會選擇降息這一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