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與對策·經濟熱點系列談之二
受產能過剩、需求放緩等因素影響,今年以來工業生產增速下行明顯。8月當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較上月大幅回落2.1個百分點至6.9%,為2009年年初以來單月同比增長最低值。該如何看待工業生產的持續放緩?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
《經濟參考報》:您如何看待8月工業生產明顯下行?
曹遠征:單月增速的回落幅度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還很大。盡管如此,也不必過于悲觀。首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平常心來看待工業生產增速放緩,首先要明白一個經濟學原理——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往往圍繞潛在增長率合理波動。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潛在增長率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其次,8月工業生產增速回落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包括國際環境復雜嚴峻、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增速不斷走低、前期庫存增長過快導致去庫存壓力加大等因素,也包括天氣和基數等臨時性因素。天氣方面,今年8月,華東等部分地區氣溫較往年偏低,而去年同期氣溫明顯偏高。這種氣溫差異既導致8月份用電量增速明顯下降,也影響火電等相關行業增長。由于火電用煤下降,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速較7月份回落了3.4個百分點。
第三,從統計方法上看,去年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為全年最高。由于基數原因,8月同比數據較低也不能反映全貌。最后,即使從8月數據看,上述指標也不乏亮點。比如,從制造業PMI看,大型企業PMI為51.9%,盡管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但仍位于臨界點以上,為今年以來的次高點,而大型企業是制造業繼續保持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此外,從制造業整體看,盡管PMI較上個月有所回落,但也仍為今年來次高點。
《經濟參考報》:今年以來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曹遠征:第一,企業成本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收入和利潤保持低位增長。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PPIRM)回落幅度持續大于出廠價格指數(PPI),企業面臨的原材料成本壓力下降,這為企業創造了一定的盈利空間。但工業企業的財務費用和利息支出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上升,企業的資金成本和經營成本仍處于歷史較高水平。在經濟增長減速、需求放緩的背景下,企業的收入和利潤增速保持低位。
第二,政策托底下鐵路等設備制造業表現突出,但經濟內生動力依然不足。2014年以來,在原材料價格下降、一系列支持出口及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等影響下,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勢頭有所放緩,工業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略有改善。受鐵路等基建投資的帶動,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但在房地產持續調整、內需放緩及產能過剩壓力仍較大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依然不足,8月工業增加值大幅下降,除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外,其他主要行業增加值增速均有所回落。
第三,產能過剩行業持續調整,相關上游行業盈利壓力較大。一方面,鋼鐵、水泥和平板玻璃等產品產量增速較去年同期明顯回落,1至8月,鋼材、水泥、平板玻璃產量增速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5.83、5.74、6.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相關行業的投資增速也均有所下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速甚至持續負增長。1至7月,與鋼鐵相關的上游行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累計同比下降7.11%,而中游的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增速大幅回升至26.53%;與水泥和平板玻璃相關的上游行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利潤增速仍保持5.2%的低位,雖然中游的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利潤增速在持續下降,但增速仍達到17.16%。總的來說,相關上游行業盈利壓力相對更大。
《經濟參考報》:您認為最后一個季度的工業生產情況會否改善?
曹遠征:展望四季度,預計基本保持現在的態勢,但有兩個重要指標需要密切關注。一是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開始回落。2014年8月,中國制造業PMI為51.1%,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在連續5個月回升后出現首月回調。其中,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9%和49.1%,比上月分別下降0.2個和1.0個百分點,均降至枯榮線以下。二是發電量大幅回落。發電量是經濟運行的重要一致指標。從日均發電量看,8月同比下降2.2%,而去年8月為增長13.4%,今年7月為增長3.3%;前8個月,同比增長4.4%,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2.0個百分點,較今年前7個月回落1.1個百分點。綜合預計,三季度規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長7.8%左右,較上半年有較大回落;預計全年增長8.5%左右,較去年也有較大回落。
《經濟參考報》:應對當前工業乃至整體經濟下滑,您認為政策調控應如何取舍?
曹遠征: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不太會采取為擴大投資而一味增加赤字刺激政策,因為增加赤字只有短期效果,并不利于長遠。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更好地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未來財政政策將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更加注重市場調節,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有序、有力、有效地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防范財政金融風險。
而貨幣政策則會堅持穩健的基調,在穩定總量的同時實行定向調控。上半年政府主要采用了定向降準為主的數量型價格工具。未來調控可能會向“量價并重”轉換。總的來說,未來的貨幣政策仍會以穩健為主,控制總量的同時進行定向調整,進而達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和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