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持由“行政化補貼”轉為“市場化投資”
 |
資料圖片 |
作為今年25項重點改革專項之一,重慶近期改革“項目補貼”扶持產業發展的傳統模式,組建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連續5年籌資形成財政投入上百億元的引導基金,以市場化方式撬動社會資本,在工業、科技、現代服務業等6大領域,進行新興產業的股權投資。這一政府引導基金8月中旬征集首批合作基金管理人,受到市場熱捧,吸引鼎輝投資、昆吾九鼎、英飛尼迪集團等16家國內外知名基金簽約,引導基金出資45.5億元撬動各類資本155.5億元。
專家認為,重慶此舉抓住了財政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可謂“一石三鳥”:有利于破解財政資金在促進產業發展中投入低效、管理不規范等痼疾;有利于真正激發財政資金引導效應,廣泛撬動社會資本;有利于拓寬企業股本市場化補充渠道,解決融資結構失衡問題。
長期以來,政府在促進產業發展資金使用上,大多采取補助、獎勵、貼息等形式,盡管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資金分配行政化,投向分散,績效難監管,難以充分發揮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結構調整的功效。
重慶市財政預算資金每年投入扶持產業近80億元,此前這些資金分散在20多個部門,大多由企業根據政府補助方向和要求,自主申報項目,經相關部門審核通過后下撥。市財政局副局長劉大衛介紹,這種“補貼”模式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投不準,企業申報項目眾多,對新興產業和項目因看不準,一般不敢投;二是投向分散,扶持資金總量不少,但在幾千個項目上“撒胡椒面”,多則上百萬少則十幾萬元,對急需戰略投資的企業和產業來說好比“毛毛雨”;三是績效難評估,資金管理漏洞多,補貼到企業后怎么用、效果如何,很難有效追蹤和評判。此外,扶持資金補給誰、不補給誰,由行政主管部門說了算,容易引發“灰色交易”。
為激活財政資金對產業的引導效應,今年6月,重慶整合市財政扶持產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及部分市級土地出讓收益,組建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計劃連續5年每年籌集25億元注入,并公開征集專業化基金管理人,吸引社會資金共同發起設立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專項子基金,以市場化運作方式開展股權投資。
重慶市財政局企業處處長彭涌介紹,與一些省市由主管部門各自設立幾億元單項基金并按事業單位性質運作不同,重慶將經信、商業等近10個部門主管的產業資金統一歸集,成立由市政府直管的基金管理公司,有效避免了基金部門化,形成規模效應。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翁杰明表示,通過這一基金,使政府扶持產業的方式由“行政化補貼”轉變為“市場化投資”,實現了財政扶持資金“可放大、可精準、可評估、可循環”的績效預期,同時也為完善企業股本市場化補充機制開辟重要渠道。
重慶盟訊電子是為摩托羅拉等配套的通信電子高科技企業,公司董事長姚建生告訴記者,過去幾年累計得到一兩百萬元技改扶持資金,但對于年銷售收入3億多元的盟訊來說,“零敲碎打”的補貼如同“雞肋”,企業成長、做強急需大規模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投入,股權投資才能真正“解渴”。
重慶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在私募市場引發投資者追捧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自我限權”,通過制度設計確;鹉軌虺浞质袌龌\作。
重慶產業引導基金公司董事長楊文利介紹,基金運作在兩大關鍵環節進行了市場化創新:一是選擇引導基金6個子基金的合作管理人時,組建評審專家委員會,由產業技術專家、私募基金專家及行業主管部門代表等參加,嚴格按照一人一票原則評審,行業主管部門無權干預評審;二是子基金開展股權投資時,由其管理團隊市場化、自由地選擇企業和項目投資,行業主管部門可推薦項目庫,但無權干預具體投資行為。為有效吸聚社會資金參與,重慶還規定,引導基金在與社會資金合作發起子基金時,采取有限合伙方式,參股不控股,引導基金與社會資金比例除農業領域至少1:1外,其他產業領域1:3以上,并且各類資金“同股同權同回報”。
為防止產業引導基金背離實體經濟“以錢炒錢”,避免系統性投資風險,在基金退出時保障各方利益,重慶探索從多個維度構建“防火墻”,防范運行風險。
重慶市財政局局長封毅介紹,首先,對引導基金用途范圍嚴格限定,不得從事貸款、股票、期貨、房地產、企業債券、金融衍生品等投資。其次,嚴格選擇合作基金管理人。第三,在發起、運行子基金時,要求社會資金和政府引導基金同步到位,子基金須定期向引導基金報告投資運營、保值增值情況,接受引導基金對其績效的評價;子基金投資完成后退出時,引導基金要全程監管,確保各方投資者利益不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