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是職工教育培訓的課堂,卻淪為海濱和景點接待基地;本應簡樸、節儉,但茅臺、中華等高檔煙酒卻充斥其間!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呓赵诙嗟夭稍L發現,一些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依山傍水集中建起各式豪華培訓中心,已異化成公款休閑娛樂的“掩體”和自收自支的“小金庫”,并且消費種類花樣翻新、名目繁多。
盡管國家早已出臺有關培訓中心與所屬單位脫鉤的規定,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不久前也印發通知,要求把清理整頓培訓中心納入整改范圍。然而,記者發現,培訓中心轉制整頓并不徹底,有的成了“半拉子”,有的不過“做做樣子”。
“天價”煙酒充斥
一塊寫著“本基地為內部培訓中心,未經許可,謝絕入內”的告示牌豎立在“引航培訓基地”入口處。在該基地的酒水單上,53°茅臺酒、53°貴州習酒、95年長城干紅、軒尼詩XO、藍帶、馬爹利、軟中華、芙蓉王、A級鐵觀音等高檔煙酒茶一樣不落。
位于大鵬新區的溪涌被稱為深圳最美海岸線之一。作為深圳市交委下屬單位深圳港務管理局的培訓中心,“引航培訓基地”便位于這里。官方資料顯示,該基地建成于2005年,耗資100萬元,有房間18個,會議室3個,“本意是作為全國交通系統引航員深圳培訓基地”。
《經濟參考報》記者實地查看發現,這個培訓基地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位置極佳,后院可直通海灘。此外,除前廳有一個可容納50多人吃飯的公共餐廳外,后院還有一間“面朝大海”的獨立小餐廳。記者曾兩次來到該基地,工作人員均表示,這里不對外營業,只負責員工內部培訓。
幾經周折,記者拿到了該基地的客人入住信息和酒水清單!邦I料單”上的物品頗為高端,譬如,一份日期為2011年11月27日的清單顯示,兩瓶茅臺2500元、兩瓶習酒7900元、兩支軒尼詩2200元、一條軟中華650元、5瓶劍南春1750元、兩支人頭馬vsop580元、一支卡柏尼干紅118元。
“國內住客登記表”則顯示,從今年6月1日至6月21日,住客住店、離店日期均在周末兩天,“住宿原因”一欄則標明“旅游”。在一份名為“易水兵”的住客單上,“備注”一欄還寫有“龍崗交通局”。
深圳市引航培訓基地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基地實行公司化運營,與市場化招待所沒太大區別,“有昂貴的酒水并不奇怪”。因為該基地極少承擔培訓業務,一年接待培訓不到10場,絕大多數時間是接待社會上的散客,客人多時要用餐。
然而,記者查閱從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的登記表發現,入住該基地的客人在住宿原因一欄均標注為“公務”,不見散客的蹤影。對此,深圳市交委7月24日通過郵件回復稱,“主要是基地前臺服務員對住客信息登記不規范所致”。
“強勢部門”主管
《經濟參考報》記者走訪廣東、北京、安徽等地培訓中心發現,這些打著“培訓”旗號的會所,擁有和主管單位多為直屬型、“強勢”國家機關和壟斷性國有企事業單位。
記者在安徽黃山、九華山等地了解到,由一些國家機關、科研機構,以及電力、石油、民航等央企設立的掛牌“培訓中心”的酒店有40多家。在位于京津走廊的天津市武清區和深圳東部海邊的大鵬灣等地,海關總署分別設有教育培訓基地。審計署在煙臺設有培訓基地。在各類培訓中心扎堆的深圳東部海邊,國稅、法院、港務等被認為是“強勢部門”的機關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等設有各自的培訓中心或教育培訓基地。
在這些培訓中心里,吃喝玩樂一網打盡,消費畸高。在位于昌平區朝鳳庵北路的北京市某干部培訓中心,記者詢問2小時2000元的KTV項目能否算進培訓經費發票里時,經理告訴記者沒問題,保齡球、游泳桑拿、棋牌室的消費也都可以。在同樣位于昌平的五星級的中石化會議中心,其官網上的價目表有點“嚇人”:行政套房為每天4800元,單人標準間為每天1180元,6人的小型KTV為兩小時1480元。
事實上,娛樂功能齊備的培訓中心并未主要用于培訓。《經濟參考報》記者6月底走訪位于深圳大梅沙的一家國有銀行培訓中心發現,該中心的4間培訓教室沒有一間在上課。培訓中心負責人說,他們的培訓主要安排在周末。然而,記者發現,即使是在培訓最集中的暑期,該中心入住率也低于50%。一張顯示為“6、7月份”的《培訓中心預訂閱覽表》顯示,6月29日至7月28日,只有14天有預訂,其中10天需要使用會議室。
上述國有銀行深圳分行的辦公室主任坦承,該培訓中心40%的業務是承接培訓,60%用于團隊文化建設,員工可憑券來此度假,“攜家人前往公司也沒有發文禁止”。
這些培訓中心占地環境優越,多為景區和海濱。在百度地圖搜索引擎上查找“培訓中心”,會發現在沿海地區和風景名勝地區集中遍布著密密麻麻的“紅標”。記者發現,培訓中心大多位于大城市郊區的度假村、森林公園,如北京昌平,又或者國內聞名的、擁有美麗海岸線和海景的海灣地帶,如青島、煙臺、深圳和三亞等地,還有的直接“躲進”風景名勝區,如黃山等。在部分地區培訓中心被曝光后,網絡輿論認為“這是搶占公共資源,把本應屬于全體民眾享有的好山好水變成‘私家后花園’”。
記者采訪到的培訓中心多只接待內部員工,“沒有領導打招呼,外人禁入”。在深圳小梅沙海灘度假區,一家國有銀行深圳分行的培訓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內部員工也須持蓋有“培訓中心專用章”的療養券才能入住,外人一概不接待。此外,不少銀行的培訓中心都聲稱是獨立法人但也不對外營業。
每年5至10月期間,海灘常吸引著深圳市民來此休閑度假,周末及節假日更是一床難求。曾被培訓中心“拒之門外”的深圳市民許鵬說:“人氣這么旺,打開門就可以做生意,這些培訓中心為啥寧可閑置也不愿意對外營業?”
轉制陽奉陰違
國家早已出臺有關培訓中心與所屬單位脫鉤的規定,加上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利劍高懸”,一些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單位也都宣稱對旗下培訓中心進行了轉制整頓,然而,記者調查發現,有的轉制整頓是“半拉子”、“做做樣子”,不徹底。
一些培訓中心由某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一家之私”變身為多家兄弟單位“集體之私”。
在深圳,一些培訓中心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已轉制,劃歸國資委”,由此而理直氣壯。中山大學政務學院副院長岳經綸表示,在狠剎培訓中心歪風過程中,要警惕一些部門和地方以全系統,全省、全市之用為名,從“左手轉到右手”。
有的培訓中心名義上轉企,實際上仍存隱秘“內部關系”。
深圳曾多次推行事業單位轉企改革。最近的一次是2006年,全市124家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其中就包括深圳市宣傳干部培訓中心、深圳市地方稅務局培訓中心和深圳市法官培訓中心等培訓中心。然而,有16家轉企單位由市國資委暫委托原主管部門管理,其中就包括深圳市法官培訓中心。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的培訓中心即使和原單位脫鉤,仍然和原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即便轉企業并交給國資委,記者走訪時發現,來這些培訓中心的仍然是“與其有歷史關系的單位為主”。
還有的以單位合作之名共建共享。一些機關選擇與國有企業乃至民企合作,從而共享培訓中心。
就在今年7月,上海市徐匯消防支隊與上海郵政培訓中心簽訂共建協議。某中直機構駐粵單位的辦公室主任告訴記者,沒有自家培訓中心的單位多是與有合作關系的企業達成協議,在需要時共享。
整頓不容例外
專家建議,當務之急是摸清底數,集中清理整頓,使之與所屬單位徹底脫鉤,或轉作他用或集中拍賣;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把政府及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培訓交給市場,從根本上杜絕培訓中心里的不正之風。
近日中央紀委監察部召開的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糾正“四風”工作座談會明確,將把黨政領導干部借培訓中心奢侈浪費納入重點查處之列。接受采訪的反腐研究專家建議,此番狠剎培訓中心歪風,必須全面摸清家底,集中清理,不留死角。
首先,要作好摸底、甄別、篩選,將已有培訓中心集體轉作他用或進行拍賣。過去轉制不徹底的教訓在于,沒有劃定紅線,不留死角。中紀委已開通專門針對培訓中心舉報,各級紀委應同時開通,形成對培訓中心的高壓態勢。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蔣洪說,清理這些“培訓中心”可能會遇到巨大阻力,這些既得利益部門可能會拋出剝離后會導致原來的職工就業困難、從市場上找培訓場地成本更高等理由來作為借口,因此中央一定要下定決心,不容有例外。記者了解到,有的地方在試點將培訓中心轉作養老機構!霸陴B老床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這不失為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同時可以短時間做大增量的一種辦法,值得推廣!痹澜浘]說。
其次,把政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培訓交給市場,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場地和服務,同時各級黨校、大專院校也可作為培訓基地。
再者,明確領導責任,對頂風作案和陽奉陰違、拖延不改的予以嚴懲。“不追究領導責任,培訓中心歪風就很難得到根治!睆V東省社科院研究員丁力說。
從根本上講,還需要財政、審計等部門加大公務經費監督力度,并進一步提高財政公開力度和詳細度,從資金使用上杜絕此類培訓中心的出現、砍掉培訓費用的虛高、鏟除“名不副實”的各類娛樂項目。
近期,媒體接連曝光一些政府違規支出的新聞,從“與民爭景”的豪華培訓中心藏匿“發票腐敗”,到貧困縣偷建占地百畝的豪華行政大樓,政府亂花錢歪風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是約束政府花錢的制度還有待完善,開支需要進一步透明。
“陽光是最好的殺毒劑”。財政公開的本質是政府行為的透明,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造“透明財政”不能“粗曬了之”,關鍵曬的內容要全面、細化、有價值,這樣百姓才能看得懂“政府賬本”,才能更有效監督政府花錢。
自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以來,我國財政信息公開力度一年前進一大步。但也要看到,“透明財政”仍有不透明之處。例如,今年中央各部門公開的預決算表格中“其他支出”的身影可見,藏匿在行政經費中的會議費無處可查……這些問題是公眾仍抱怨看不懂“政府賬本”的重要原因。下一步,應當以更大的透明度向公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政府財務數據公開。
目前,我國財政規模已跨上10萬億元臺階,要管好如此大體量的錢袋子,堵住亂花錢漏洞,除了要把各項開支約束在制度“籠子里”,更需要高質量的“透明財政”,借助“陽光療法”,強化公眾監督,讓腐敗和奢靡在陽光下無處藏身。
中央打造透明財政的決心很大。中央政治局日前審議通過《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將建立透明預算制度放在預算改革首位。正在修訂的預算法草案將“規范政府收支行為”寫入立法宗旨,多措并舉,用鐵腕條款強化財政公開。打造透明財政的路線圖已經明確,關鍵要在執行上更給力。應從一系列財稅改革難題入手,加快推出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亮出政府“家底”,從根本上建立透明預算制度。還要在“曬細賬”上多下工夫,擴大公開范圍和內容,除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財政資金的部門均應公開本部門預決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