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滄州交通區位圖 |
京津之南,渤海之濱,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汩汩流過,滋養了一方兒女,也造就了一個美麗富庶的地方——河北滄州。
生于斯,長于斯,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滄州兒女,用辛勞澆灌夢想的同時,也讓這座城市散發出獨有的韻味。
厚重文化底蘊扮靚大美城市
在水一方,鐘靈毓秀。
滄州,臨水而居,因水而興,又因水積聚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從盤古開天的神話,到徐福東渡的傳說;從一代文宗紀曉嵐的文韜,到大刀王五的剛毅;從西河大鼓的高亢,到毛萇詩經傳承地河間歌詩的婉轉;從武術之鄉的盛譽,到雜技之鄉的輝煌……文化,讓滄州猶如一位出落大方的美女,豐腴而美麗。
細數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滄州創造了諸多第一:第一個儒教文化中心出現在滄州,第一張全國地圖《華夷全圖》由滄州人繪制,第一部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由滄州人主持編纂……
長期的文化熏染,使這里人才輩出。名醫扁鵲、軍事家孫臏、邊塞詩人高適、元曲四大家之一馬致遠、《四庫全書》總編纂紀曉嵐、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近代革命將領趙博生、季振同、現代著名作家王蒙、蔣子龍……一個個響當當的名字,猶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滄州浩瀚的天宇。
滄州鐵獅子、獻縣漢王墓……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歷史符號,像追溯和觸摸歷史的鑰匙,雖經千年風雨,毫不褪色,始終神采飛揚。
這里還是著名的“武術之鄉”“雜技之鄉”。“興于明,盛于清”的武術“瑰寶”在這里得以繼承和發揚,至今仍保留著八極、劈掛、燕青、六合、螳螂等52個拳種。“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已被文化部確定為國際三大雜技賽事之一,雜技大世界獲得了“東方的雜技明珠”和“中國的迪斯尼樂園”的美譽,還被國家旅游局列為最具民俗特色的雜技文化和旅游景點。
如今,伴隨著文化產業的強勢崛起,滄州正加速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開發。我們相信,不遠的將來,脫穎而出的滄州文化一定像白居易詩中所寫:“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獨有的絢爛綻放于渤海之濱。
資源富饒成就“渤海明珠”
地處河北平原東部,滄州廣川平衍,一望千里。
常年受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影響,這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為優質金絲小棗種植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不可復制的環境,積淀出了3000多年的栽培文化,也成就中國金絲小棗之都的大美。
金絲小棗以獨特的風味馳名天下,是我國紅棗中的“瑰寶”。這種棗皮薄肉厚,汁多核小。因其味道甘甜,含糖量高達65%,剝開后有金黃的細絲纖連,因而得名。目前,種植面積達140.9萬畝,產量9.3億斤。
這里還是“中國鴨梨第一鄉”。早在西漢時期,這里就開始了鴨梨的栽培。如今,種植面積達45.8萬畝,產量13億斤,出口東南亞、俄羅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我國大宗的出口產品。
這里還是“中國鑄造名城”。作為我國最大鑄鐵文物的滄州鐵獅子,距今已有1061年歷史,充分體現了滄州鑄造藝術神韻。獅背肩負巨大蓮花盆,毛發呈波浪狀或作卷曲狀,披垂至頸部,胸前及臀部飄有束帶,帶端分垂于兩肩及胯部,形態威武,作奔走狀,重40噸,是中國最大、最古老的鐵鑄件,堪稱藝術經典。
傳說,古時滄州一帶濱臨滄海,海水經常泛濫,海嘯為害,民不聊生。當地人為清除這無情的水患,自動集資捐錢,鑄鐵獅以鎮遏海嘯水患,并取名“鎮海吼”。滄州也由此得到“獅城”之雅稱。
這里又是礦產資源寶地,已探明礦產資源達10余種。其中豐富的地下故潛山油藏,為石油開發提供了重要自然基礎。目前已擁有華北、大港兩大油田,探明地質儲量達15億噸,擁有中石油華北石化、中海油中捷石化、中石化滄州石油分公司三大煉油廠,石油綜合加工能力正向3000萬噸邁進,是國家重點發展的石化產業基地。
這里又因沿海臨港,是聞名的“魚鹽之鄉”。130公里海岸線,年產原鹽達200萬噸,是全國四大產鹽基地之一;年水產品捕撈量達22萬噸,海洋生物1000余種,盛產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其中“渤海對蝦”“梭子蟹”享譽海內外。
站在跨越發展的新平臺,滄州20個省級以及以上開發區發展勢頭正盛,渤海新區已強勢起航,黃驊經濟開發區、中捷產業園、冶金產業園、羊二莊產業園等銷售收入超千億元園區,以及北汽汽車進出口基地及零部件產業園、佳龍芳烴聯合裝置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區際意義的大項目正快速推進。
今天的滄州,正以發展壯大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冶金機械、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產業為載體,成為經濟增長強勁的沃土、充滿創業活力的熱土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福地,并發出了無窮的生機和活力。
區位優勢孕育京津冀增長極
滄州是京津都市圈的一座交通樞紐城市,是“亞歐大陸橋”新通道橋頭堡。
這里,京滬高鐵、京九、京滬、朔黃、邯黃鐵路5條鐵路干線縱橫交織,京滬、津汕、大廣、沿海、滄廊、石黃、保滄7條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中國北方公路、鐵路、水運綜合交通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乘坐京滬高鐵,滄州到首都北京僅需51分鐘,到天津不足30分鐘。境內的黃驊港,是冀中南、晉中南、魯北、豫北、陜西、內蒙古等廣大區域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口,是名副其實的歐亞大陸橋新通道的“橋頭堡”。目前一期10萬噸級航道已正式通航,40萬標箱的集裝箱碼頭已正式投入。同時,黃驊港距韓國仁川、日本北九州,分別只有480海里和900海里,還是華北、西北通向東北亞的重要門戶。
這里擁有1700多平方公里的非農用地、300多平方公里沿海灘涂,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面積最大、發展容量最大,可用作工業建設最大的一塊“處女地”,為承接京津項目轉移以及區域協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舞臺。
滄州還是輻射吸納冀中南、魯北等區域的重要集散地。這里,一條運河通南北,自古就是商貿重地。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滄州發展定位越來越清晰明確,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經濟增長勢頭強勁。自2007年起,這里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已連續5年居河北省首位,截至2013年,全部財政收入連續5年列河北省第三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2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滄州入圍全國兩岸三地10年來競爭力提升最快的十個城市之一。在福布斯中文版發布的2013中國內地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滄州首次躋身百強行列。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作為京畿重地的滄州,在國家和河北省區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更加凸顯,是河北省全力打造的京津冀新的經濟增長極和京津冀城市群重要產業支撐基地,同時也是河北省轉型發展、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城市。
乘著黨的十八大、中央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河北省多點多級支撐戰略的強勁東風,滄州市正緊扣“在全省率先發展、率先解放思想、率先建成小康,確保實現到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全部財政收入突破700億元”的目標,著力做大做強沿海、中心城區、縣域“三大經濟板塊”,抓實重點項目建設、工業經濟、農業農村經濟等“七大經濟增長點”,全力建設“京津都市圈次中心城市”“環渤海冀魯交界處區域中心城市”。
一個值得關注、值得期待、值得喝彩的嶄新滄州,正款步向我們走來。
本稿件由本報記者張洪河、王民組織采寫,滄州市委宣傳部提供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