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同比回落6.2個百分點;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大幅增長48.3%。一升一降的數據對比正是我國結構調整的縮影。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國務院科學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在7.4%的半年經濟增速背后,“結構調整”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平衡、協調、可持續的重要動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義平認為,要從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結中掙脫出來,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確實有效的增長速度。要清楚地把握當前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創新、調結構,是追求經濟增長的結構效應,即通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提升帶動經濟發展。
日前披露的中國經濟“半年報”數據已經為世界展現了結構調整的圖景:
從經濟結構看,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關鍵力量。統計顯示,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
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升。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0.6個百分點。
從投資結構看,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9.5%,比第二產業高出5.2個百分點。同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1%,增速比1-5月份加快0.2個百分點,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5.1%。
從居民收入分配結構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上半年,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長9.8%,比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速高出2.7個百分點。
此外,節能減排成效進一步顯現。統計顯示,上半年單位GDP能耗下降率比去年同期擴大0.8個百分點。
“服務業增速超過工業,這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大變化,也是經濟緩中趨穩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眹医y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認為,中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的工業主導型經濟向服務主導型經濟轉變,這種趨勢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深遠的影響。
事非經過不知難。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絕非輕而易舉,在面對國內外不確定性因素和經濟下行壓力下,堅持結構調整實屬不易。今年以來,我國推進資源價格改革、淘汰落后及過剩產能、發展新興產業、鼓勵信息消費等,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脈絡清晰可見。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看來,中國經濟在宏觀方面的平穩增長態勢基本建立。但從微觀的調整和轉型看,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當前企業困難非常普遍,經營壓力大。這個時候更要加快轉型升級,從基礎上增強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實現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歸根到底要靠企業。當前一些企業逆勢增長,充分說明抓緊促改革、調結構、推動轉型升級才是擺脫困境的根本出路。
“必須爭取從過去‘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過去關注數量擴張轉到關注質量和效益;從過去傳統的發展模式轉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研發能力、品牌打造,職工隊伍素質提高,以及成本管理能力提高等!睆埩⑷赫f。
“當前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消化結構調整的陣痛,結構調整恐怕不能在短期內很快完成,如何處理穩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非常重要。”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說,盡管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必須繼續堅持調結構、去產能、去杠桿、去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