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達70多億美元的債務面前,萬洲國際對于IPO顯然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和時間。在今年4月底終止在港IPO僅僅2個多月后,該公司近期確定重啟在港上市計劃,并將募集資金規模大幅縮減至最多約26億美元水平。
77億美元債務壓身
《經濟參考報》記者7月14日從萬洲國際內部人士處獲悉,該公司確定重啟在港上市計劃,發行詳情以最新修改的港交所招股書內容為準。雖然該人士稱目前尚不能透露具體時間表,不過有媒體稱,預計其將于8月份正式掛牌。
萬洲國際7月9日更新的IPO文件顯示,預計此次IPO的募集資金凈額在22.5億美元-25.94億美元,較此前的53億美元大幅縮水。萬洲國際計劃動用所得款項凈額部分償還三年期(2016年8月30日到期,利率為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加3.5%,未償還本金額為25億美元)的銀團定期貸款。銀團定期貸款除了2016年8月30日到期的三年期外,還包括2018年8月30日到期的五年期(本金15億美元,利率為倫敦銀行同業拆息加4.5%)。
與此同時,萬洲國際的保薦人也由此前的7家縮減為摩根士丹利和中銀國際2家。業內人士分析,在此前收購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的過程中,中國銀行為雙匯國際(萬洲國際前身)提供40億美元的融資,這筆貸款期限不超過5年,摩根士丹利則提供30億美元融資,這也是這兩家投行留在名單上的最主要原因。此前,萬洲國際雇傭的機構包括渣打證券、中信證券、高盛、瑞銀證券等29家,創下亞洲IPO承銷商數量之最,不過,由于出現機構太多而缺乏有效且合理的統籌,預計萬洲國際此次會吸取上次的教訓,將大幅削減承銷團隊的規模。
在業內人士看來,萬洲國際此次“卷土重來”,同其自身的負債狀況直接相關。IPO文件顯示,萬洲國際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流動負債28.92億美元,非流動負債86.62億美元,總負債金額115.54億美元,總資產146.39億美元,資產負債率78.9%。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萬洲國際的負債權益比率高達242.9%,較去年年底的236.8%進一步增長。披露的文件顯示,萬洲國際未償還債務約為77.35億美元,相當于總資產的52.8%,截至2014年5月及6月,萬洲國際與若干貸款人簽訂了四份貸款協議,有關貸款的本金共計2.6億美元,其已將貸款款項用于償還現有債務。
過于“貪婪”導致首度IPO折戟
2013年5月29日,美國最大豬肉生產商史密斯菲爾德和雙匯國際對外宣布,雙方已經達成一份最終并購協議,雙匯國際將收購史密斯菲爾德已發行的全部股份,價值約為71億美元。雙匯國際將支付史密斯菲爾德47億美元現金,并承擔后者債務約24億美元。收購完成后,雙匯國際更名為萬洲國際。2014年4月10日,萬洲國際開啟赴港IPO路演,該集團擬發售36.55億股,募資金額不超過53億美金,計劃發售的股份中80%為新股,其余20%為目前股東所持的舊股。
4月25日晚間,萬洲國際發布消息稱,將全球發售的募資規模縮減至18.8億美元,發行價不變,同時將掛牌上市日期由4月30日延長到5月8日。4月29日,萬洲國際宣布,由于認購不足,中止IPO。
業內普遍認為,萬洲國際此前IPO折戟香港市場,主要同萬洲國際在此次IPO中表現出來的“貪婪”有關。在IPO之前,該公司突擊重獎兩位高管8.187億股股權。在去年10月該公司完成對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的收購后,公司對董事長兼CEO萬隆(亦是公司實際控制人)重獎5.731億股股權,對負責投資、并購與融資事務的執行董事楊摯君重獎2.456億股股權。而這些成本,最后均將由投資者來承擔。
除此之外,根據原來的招股說明書,在萬洲國際原計劃發行的36.55億股股份中,80%為新股,余下為舊股,即擬發行29.24億股新股及7.31億股舊股。在這擬出售的7.31億股舊股中,售股股東包括高盛子公司、新加坡淡馬錫、鼎暉投資和新天域資本。在投資者看來,大量的PE資本將萬洲國際的此次IPO視作退出的良機,有將香港市場當做提款機之嫌。最終,萬洲國際其面向香港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的部分僅有1/3獲得認購,由于認購不足,第一次赴港上市就此折戟。
IPO或大幅折價
在有了首次在港IPO折戟的教訓之后,萬洲國際對于此次IPO頗為謹慎。據媒體報道,重啟的IPO估值或較之前縮水25%,定價為12倍市盈率。除此之外,萬洲國際目前正在與基石投資者接觸,預計屆時將引入基石投資者。數據顯示,在此前“流產”的IPO中,萬洲國際的發行價為每股8港元-11.25港元,相當于預測市盈率15-20.8倍,照此計算,萬洲國際此次IPO的折價率將達到43%左右。
“顯然,萬洲國際意識到,香港市場不是A股市場,投資者是不容易擺布的。萬洲國際巨額募資的最終用途人盡皆知,既然如此,想要上市,就必須付出巨大的妥協,募股的價格就是核心之一。”國內的一位投行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在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訓后,預計萬洲國際會更加在意投資者的反應,以更大的代價實現募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