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曾為中美兩國帶來巨大的利益。斗轉星移,BIT(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則將以一種更現實和直接的方式擴大兩國所獲得的利益。中美經貿關系將“晉級”,通過深化利益交匯點,達到更高層次的新平衡。
■2009年7月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涉及解決全球金融危機、地區安全關切、全球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等議題
■2010年5月 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簽署七項合作協議,涉及能源、貿易、融資、核能利用等多個方面
■2011年5月 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回顧、總結并進一步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
■2012年5月 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對中美互動、全球性戰略問題、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中美如何和平相處、互利共贏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2013年7月 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涵蓋加強雙邊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性挑戰,地方合作、能源合作、環保合作等八個領域
■2014年7月 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涉及中美雙邊投資協定、人民幣匯率問題、高科技產品進口關稅等議題
問及中美兩國的關系,華爾街人士John
Ryding套用了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口中的“Chimerica”一詞,以強調中兩者間的密切聯系。
這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經濟總量占世界三分之一、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貿易總量占世界五分之一,兩國利益深度交融。但這也是當今最復雜的雙邊關系:兩國間規則制定權的合作與競爭日益增多。
在此背景下,9日至10日在北京舉行的最新一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為中美雙方就重要規則進行對話、競合的平臺。在本輪對話中,雙方不僅達成90多項成果,BIT(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實現重大進展更成為一大亮點。
基于這一協定,雙方在諸多領域的投資有望相互開放,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們認為,BIT將成為雙方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值得期待。
競合中對話謀求經濟雙贏
伴隨國際關系現實不斷變化,近年來,中美兩個大國的競合態勢進一步顯現。以貿易和金融領域為例,圍繞BIT、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金磚國家討論建設開發銀行、一些重要國際組織改革等多項議題,國際上關于中美背后規則博弈的輿論時有出現。
盡管壁壘和藩籬仍需時間化解,無可否認的是,中美經貿的相互依存將長時間持續。RDQ Ec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John
Ryding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中國需要美國的市場,而美國需要中國的市場和制造基地以供應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商品。匯率是兩國之間緊張關系的主要來源,美國有點不公平地指責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操縱匯率。但是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勢必會在市場和供應鏈方面交織在一起。
二者之間不可避免會在新規則形成的過程中,既面臨利益的契合,又面臨一些客觀差異。而本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為中美擴大利益交匯點提供了重要契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開幕式上致辭說,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汪洋指出,雙方每年坐在一起,就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對話,這本身就是對“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最好詮釋,也是對完善全球治理機制的有益探索。
富國銀行高級經濟學家Sam
Bullard對上證報記者表示,雖然有一些彼此不認同的政治問題,但兩者都受益于堅實的經濟關系。對美國來說,有著制造業、投資和銷售方面的機會;對中國來說,美國是除歐洲以外又一個重要的貿易伙伴。如果美國經濟是健康的,消費者會購買更多中國制造的商品。中國也是美國國債的主要買家,所以雙方也有著顯著的經濟利益。
BIT推動中美經貿邁上新臺階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多年來,中國和世界分享著繁榮并實現共贏。如今,中國將再一次迎來對外貿易史上的一次飛躍。
商務部部長助理張向晨9日說,BIT談判即將完成文本談判,將啟動負面清單談判。他介紹說,中美BIT談判分兩部分,文本談判和負面清單談判。本論對話期間,雙方在很多條款上達成一致意見,在此基礎上將啟動負面清單談判。
中美BIT談判于2008年啟動。去年夏天,兩國確定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為基礎后,談判進入實質階段。今年6月,第13輪BIT談判在京舉行,雙方就文本深入談判,取得重要進展。雙方商定將于7月底在華盛頓舉行第14輪談判,繼續就文本深入討論。
不少人用“堪比入世”來形容中美締結BIT潛在的深遠意義。曾任美國貿易代表的巴爾舍夫斯基和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本月在海外媒體撰文稱,在中國入世近13年之后,中美又邁出了磋商雙邊投資協定的又一重要一步。
文章稱,BIT的達成將使美國對華投資和中國對美投資都大幅增長。它將確保美中兩國為彼此投資者提供購買、出售、維護所有權并管控投資的能力,而不必因所來自國家而受歧視。BIT還將建立明晰的投資準則,例如通過將國家安全評審的范圍縮窄至事關核心安全利益的領域等方式。協定將限制與知識產權、技術轉移、技術標準相關的投資壁壘,以及國有企業待遇方面的障礙。它也將建立可信的法律機制以解決爭端。
Sam
Bullard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中國在重新平衡其經濟模式,美國依然在處理過去經濟衰退的后遺癥。如果雙方領導可以走到一起尋找經濟增長的機遇,這對經濟前景有正面作用。如果中美雙方進入對方國家投資的機會增加,“我們可以期待,這對中美雙方的經濟前景都有利。”
新型產業成雙方利益交匯點
從官方層面來說,中美目前擁有以戰略與經濟對話為首的六十余項雙邊對話機制,而在此之外的民間交往也日趨深化,成為促進中美交流、互信的重要新一極。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表示,中美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經濟互補性突出。中方愿同美方推進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爭取早日達成互惠的高水平協定;在能源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打造合作亮點,為兩國經濟、就業創造雙贏機會。希望美方采取切實措施放寬民用高技術物項對華出口,在能源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以更加積極的姿態開展對華合作;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為國際經濟治理和全球經濟復蘇作出應有貢獻。
資訊公司Decision Economics的高級顧問Cary
Leahey則對上證報記者表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是進口的3.5倍,由此產生3000億美元商品貿易赤字,大約是美國每年超過7000億美元貿易失衡中的45%。美國方面則試圖開拓從金融服務、公共健康、教育、娛樂、旅行、物流及綠色消費在內的一系列行業。
在這種互相聯系的交往中,新型的技術成為重要聯系。美國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便曾表示,“現實非常清楚:科學技術把我們聯系在了一起,但也為我們的雙邊關系帶來了一個新的挑戰。”
在本輪對話中,這種以新技術為導向的合作便成為剪影。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10日介紹稱,本輪中美戰略對話中,雙方就城鎮化進程中的智能基礎建設進行了充分討論,電動汽車發展是討論的一個重點。中美電動汽車發展都很快,美國有10多萬輛電動汽車,中國也有78000多輛。美國電動汽車以私人所有為主,而中國電動汽車多數是公交車和出租車,私人使用還較少。
可以預見,多角度、多層次的中美雙邊交往,將成為破解互疑擔憂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