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點燃了憧憬的火焰? 是什么驅動著跋涉的步伐? 是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矢志不渝,是對創造富強、民主、文明、法治、包容、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跨世紀追夢。 漫漫93年征程,中國共產黨人用理想、激情、汗水和生命澆灌著夢想的鮮花,從不放棄,從未止步,盡管歷經種種曲折與干擾。 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必須用革命的手段重塑生產關系。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便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領導了推翻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在打碎舊生產關系桎梏的同時,編織起社會主義新型生產關系,為生產力的進步與發展開辟了空間。 發韌于35年前的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場以解放生產力為使命的革命。與以往革命不同的是,這次革命的對象是我們自己,是我們曾經引以為自豪的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此之前的30年間,計劃經濟在動員和集中資源建設新中國獨立自主工業體系方面功不可沒,然而,其與生俱來的僵化,嚴重束縛了生產要素的流動和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經濟低效、失衡、浪費以至難以為繼,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日益拉大。 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發展生產力。思想牢籠的突破,帶來以市場為取向的解放生產力的新攻略:農村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瓦解了“一大二公”舊體制;價格管制的放松,開啟了市場定價和市場引導生產的新機制;對所有制壟斷的松綁,激發了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對國際市場的開放,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大循環中快速成長;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國債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的發育,為生產要素的流通開辟了廣闊空間……中國經濟由此插上騰飛翅膀,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 但是,由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不到位,特別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理順,加之國內外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中國經濟在歷經30多年高速增長之后,面臨了要素成本上升、供需結構失衡、轉型升級艱難、增長速度放緩、創新動力不足、環境資源難以支撐等嚴峻挑戰。 怎么辦?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堅定而又鮮明的抉擇:全面深化改革。并為這一輪改革的方向與目標設定了一個新坐標: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中國新一輪改革正在關鍵領域向縱深挺進:大規模簡政放權與權力清單的開列,意味著“有形之手”法無授權不可為,“無形之手”法無禁止皆可為;上海自貿區試驗推出的負面清單制度,正在開啟對內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啟動,必將提升財政杠桿在經濟發展中的正能量,進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混合所有制和構筑新型國資管理體制,為國有企業改革注入了新內涵;利率市場化前期改革已經鋪開,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正在形成,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悄然前行…… 這是又一次“向我開炮”式的革命:要向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發起總攻,要突破這樣那樣的利益固化的藩籬,要以改革之劍斬斷束縛新時期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陳規陋習。惟其如此,才能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為中國經濟升級版打造新引擎,才能為中國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開辟更加寬闊的新天地。 歷史經驗表明,改革沒有浪漫曲,革自己的命遠難于革他人的命。但是,肩負遠大理想和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人別無選擇。因為,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上寫著:“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力發展無止境,生產關系變革沒有一勞永逸,中國共產黨變革生產關系、解放與發展生產力的使命也永遠沒有終止期。 中國共產黨人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力,源于不斷戰勝和超越自我的自信。革命如此,建設如此,改革同樣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