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中國兩會上,互聯網金融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受到廣泛關注。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華爾街分會秘書長、金融界專業人士蔡凱龍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美兩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走的是不同道路,美國經驗可以借鑒,但不一定能完全照搬。 蔡凱龍說,中國金融體系仍以銀行為主,在低存款利率和高貸款利率背景下,居民的金融投資產品相對缺乏,因此像余額寶這樣產品的出現就受到了廣泛歡迎,“這對居民消費和投資的影響是非常正面的”。 “特別是國內現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非常發達,所以像微信、支付寶移動二維碼掃描支付這樣的服務給用戶帶來巨大便利,這是國內互聯網企業設計金融產品時考慮的重要因素,”蔡凱龍說。 他表示,類似余額寶這樣的貨幣基金支付業務讓傳統金融業不再處于長期壟斷地位,這會倒逼銀行業金融改革,并有助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 但蔡凱龍同時提醒,在看到金融產品和金融創新優點的同時,還要考慮其潛在的風險。他認為,支付領域的風險相對較小,因為它只是第三方支付,但貨幣市場基金有一定投資風險。此外,移動通訊在為互聯網金融提供方便快捷服務的同時也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安全隱患。 蔡凱龍特別提到,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支取和轉存是有次數限制的,超過規定次數就要支付罰款或者調低利率。然而,現在國內的余額寶可以隨意存取,這種情況不可能一直存在。 蔡凱龍說,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美國經驗可以借鑒,但不可以完全照搬,因為它的發展和中國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另外,中國和美國的法律也不一樣,政策細節方面沒法照搬,但美國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體系值得中國參考。 第一,美國成熟的個人和企業信用體系能提高違約成本,降低違約概率。 第二,美國互聯網金融有嚴格的市場準入門檻,需要提供注冊資金,還需要去州政府注冊和審批。而國內的互聯網金融業目前對市場準入要求不是很嚴。 第三,美國有一個非常完善的信息披露體系,金融產品都有全面、真實、無偏差的信息披露及風險提示。 蔡凱龍說,中國的金融產品在信息披露方面做得相對欠缺,很多內部操作都沒有對外公開,比如如何投資并獲得高收益率?消費者可能并不知道其中存在的風險,有的甚至還存在欺騙或誤導消費者的情況。因此,他建議國內可以學習美國在信息披露方面比較嚴格的做法,并加大監管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