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社/路透 |
作為雀巢集團的“一把手”,保羅·薄凱已不記得這是他第幾次來中國。
2008年,身帶宣布雀巢北京研發中心正式開業的任務,他以雀巢集團全球首席執行官首次來華。彼時,“三聚氰胺”事件使得整個中國乳品行業陷入動蕩,作為第一家在中國擁有奶源基地的外資乳企,雀巢也受到一定影響,而雀巢北京研發中心的開業正顯示了雀巢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6年之后,保羅·薄凱此次來中國仍和這一主題相關——雀巢新近在北京成立了一個食品安全研究院。
作為一家跨國食品行業的CEO,保羅·薄凱如何闡述“舌尖上的安全”以及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前,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經濟參考報》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加強食品安全“單打獨斗”不行
“食品安全是全行業多方面的努力結果,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全行的共同努力和協同合作。”薄凱表示,這就是雀巢的理念。
翻閱保羅·薄凱的簡歷就能看出,現年60歲的他自25歲加入雀巢,曾在歐洲、南美、北美等多個國家任職,可謂一個不折不扣的老“雀巢”人。自2008年4月起,他開始擔任雀巢公司首席執行官,至今也已六載。
作為一家食品企業的CEO,保羅·薄凱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可能就是“食品安全”,尤其是近年來,一些國內外食品行業的風險事件時有爆發,使人們對于“舌尖上的安全”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
實際上,雀巢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150年前,雀巢創始人亨利·雀巢就做出決定,雀巢的第一款產品應先打上包裝。他意識到,包裝的保護功能可以保持食品的安全性。那時候,大多數食品并不做包裝。
“食品安全是企業生產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各國政府對此的監管均非常嚴格,危及食品安全的行為往往被視為犯罪行為,這也是雀巢特別開設了一個部門專門負責產品質量安全的原因。”薄凱對記者表示。
在他眼中,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加上食品從生產到包裝的環節之復雜,是有可能出現因監管不到位而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發生的,就算是雀巢產品也不例外。為了掌握世界不同地區與食品安全測試方法、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有關的專長,雀巢日前在北京建立了一個食品安全研究院,就食品安全問題早期管理,以及與本地高校、研究所和相關機構就食品安全問題展開合作。薄凱認為,這也將成為雀巢在中國長期發展過程中另一個重要的閃光點。
談到食品安全,薄凱表示,正確的做法是對整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整個產業鏈進行把控,要從加工、配送和消費端將食品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和糧食安全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現在全球貿易出現了自由化的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營者更應該時刻遵從食品管理體系的相關治理理念。
薄凱說,雀巢主要做食品的加工處理,作為一家企業,首先要確保資源的高效利用,希望能夠顯著減少糧食在食品加工環節中的浪費和損耗,因為目前全球糧食生產技術存在著很多的浪費和損耗。所以,他希望能夠實現從原料到成品最大化利用和轉化。
這種技術革新就涉及到研發投入,薄凱認為,研發是非常花錢的,很多時候也不見得就能獲得理想的效果,所以應該考慮在研發模式上有所突破。雀巢非常推崇合作式發展,以乳產品為例,公司在對奶源進行管控的同時,也給農民提供培訓,確保他們獲得最新的養殖專業知識,與此同時,公司和一些奶區進行合作,與他們共同研發新的食品加工處理技術。在中國,雀巢是第一家擁有奶源基地的企業,目前,雀巢在國內擁有三個奶區。
投入更多在能產生化學反應的業務
雀巢以“收購之王”著稱,此前通過在全球的多筆收購而實現穩健的擴張,不過,自去年開始,雀巢的策略似乎走向另一個方向——剝離一些增長不夠強勁的業務。如,在2013年,雀巢出售體重控制公司Jenny Craig在北美和大洋洲的業務,2014年2月,雀巢又出售了能量棒(POWER BAR)運動營養品業務。雀巢此前還出售了多組瓶裝水業務、冰淇淋品牌以及在美國的速凍面食業務等。
有分析稱,2013年以來雀巢的多品牌策略模式受到很大壓力,在銷售放緩、利潤率下降到業內平均水平后,雀巢有意通過剝離公司虧損資產以實現資產優化配置。當被問及為何出售以上這些業務是否意味著多元化策略的終結時,薄凱表示,“我們的多元化戰略是長期不變的,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些業務和公司的戰略產生不了化學反應。作為經營者,我們必須考慮一項業務對公司的發展是否是有幫助的、有意義的,然后去選擇為好的項目增加投入,同時剝離一些沒有化學反應的業務,所以在過去一年里我們剝離了一些,這也是我們長久不變的經營方針。”
雀巢認為在下一階段能產生化學反應的業務正是皮膚健康領域。“皮膚健康是一個在未來很有潛力的市場,也是我們的戰略方向之一。”薄凱表示。今年2月,雀巢皮膚健康公司正式成立。它作為雀巢的全資子公司,擁有獨立的董事會,總部設于瑞士洛桑。“雀巢將通過成立雀巢皮膚健康公司擴大業務范圍,把專業醫學皮膚護理這一領域納入進來。雀巢皮膚健康公司是專注于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皮膚健康需求的全球領先企業,提供一系列廣泛創新及經科學論證的產品。”雀巢公司如是表示。
而為了達成這一戰略,雀巢董事會已經批準將4850萬歐萊雅股份出售給歐萊雅。股票售出所得收益的一部分將用于收購歐萊雅持有的瑞士皮膚制藥公司(Galderma)50%的股份,使得雀巢對其擁有100%的所有權。而新成立的雀巢皮膚健康公司將以Galderma為基礎成立。另外,雀巢還會把現有的嬰兒皮膚護理業務Bübchen并入這一新成立的實體。“最近出售歐萊雅的股份是這一戰略的一部分,我們不打算全部出售歐萊雅的股份,現在雀巢對歐萊雅持股比例是23.3%,仍是非常可觀的股份。”薄凱表示。
在中國我們有“野心”
在薄凱看來,2013年大環境的特點是,增長疲軟,發達市場業務增長探底,而新興市場的增長也低于近些年的水平。因此,雀巢的增長率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在2013年,雀巢有機增速為4.6%,不及其制定的5%至6%的長期業績目標,這是自2009年以來雀巢首次未能實現長期業績目標。其中,發達國家市場增長了1.0%,新興市場增長9.3%。
“不過,分市場來看的話,我們能夠在歐洲業務有所增長很不容易,我們也是少數幾個能在歐洲業績實現增長的公司之一,而新興市場9.3%的增速我認為也是值得稱贊的。雖然增速不高,但我認為這是健康的增長。”薄凱說。
而作為新興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對雀巢的意義也非常重大。雀巢集團日前宣布,任命張國華為雀巢大中華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將接替此前的狄可為(Roland Decorvet),于2014年5月1日正式履職。簡歷顯示,張國華在履新之前是雀巢惠氏營養業務大中華區總裁,2012年雀巢從輝瑞公司收購惠氏營養業務,他隨即加入雀巢集團。
比起前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新任“掌門”張國華顯得更具本土特色,他祖籍香港,曾服務于幾家主要跨國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銷售、市場等業務,并擔任不同的管理職位。
“我們一直就很本土,我們相信食品行業本身就該是個極具本土化特征的行業”,當被問及張國華的上任是否意味著雀巢更加本土化的策略時,薄凱如此告訴記者。數據顯示,雀巢在中國90%以上的產品由本土化的企業加工和生產,雇傭超過5萬名本地員工。薄凱說,我們在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是使用本土的原材料,由本土企業進行生產,更重要的是,我們雇傭很多的本土員工,因為我相信,本土員工比我本人了解這個市場更加深入和具體。
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薄凱也毫不掩蓋對于中國市場增長的期待。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薄凱對此絲毫不擔心。他說,經濟發展不能只看經濟數據的變化,更要看社會結構的變化,過快的增長率反而可能帶來過熱的問題。“現在7%或7.5%的增長率才更為健康和具有可持續性。而且即使是7%或7.5%,和其他國家相比,也是了不起的增長,我們希望能夠參與其中,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部分。”薄凱說。
據悉,雀巢在大中華區運營著33家現代化工廠,目前,在中國也擁有“雀巢咖啡”、“雀巢全脂奶粉”、“銀鷺”、“徐福記”和“惠氏”等超過20個耳熟能詳的品牌。雀巢2013年業績報告顯示,“在中國,受益于新推出的高端八寶粥,銀鷺全年的業績尤為喜人。中國市場上另一個強勢產品莫過于成人和中老年人營養奶粉系列怡養。”薄凱表示,“我們在中國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會繼續好好經營這些品牌”。
薄凱表示,在中國的目標不只和銷售量有關,更和產品的質量以及食品的安全性有關。他說,雀巢在創新和研發方面一直持續投入,并且和政府、消費者、供應商、零售商以及奶農保持了很良好的關系,這都是其進一步前進的動力。“我們是有野心的,和這個國家一樣,我們有信心增長得更快。”薄凱說。
雀巢對中國市場追加投資的舉動也顯示了其對中國市場的野心。2013年7月,先是在山東省青島市投資8.8億元的咖啡工廠正式落成,后是銀鷺公司投資總額近21億元人民幣的生產基地也正式投產。當時的薄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工廠投產顯示出雀巢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因為中國市場已成為雀巢第二大市場,這也是該公司在中國不斷追加投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