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溝里崛起新型生態工業園
|
透視寧夏天元錳業“綠色發展”樣本
|
|
2014-02-26 作者:張龍飛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沿著穿出高山峽谷的黃河,進入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譽的寧夏平原,站在高處俯視中寧縣城,只見四面環山,黃河從中部穿城而過,新月形的地帶鑲嵌在河邊。在這個素有“枸杞之鄉”的中寧縣,“藏”了世界上最大的電解錳生產基地。寧夏天元錳業用短短10年時間,將電解錳年產量從1500噸飆升至80萬噸,產值從300多萬元增至308.2億元。 進入生產園區,記者看到,年產60萬噸電解金屬錳的三期工程正在緊張施工。目前,第一階段30萬噸生產線將于年內投產,三期工程投產后,公司金屬錳產能將達到80萬噸,占據世界實際產能的三分之一之多,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錳老大”。 走進公司生產車間,電解錳原材料二氧化錳礦石從進入粉碎環節開始,連續經過十幾個環節的淬煉,才能生產出純度超過99%的電解錳。記者看到,偌大的工廠,除了僅有的幾個操作人員,并沒有想象中的職工扎堆生產現象。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均實現自動化生產,相當于解放了勞動力,生產也更加安全。 從原料的角度來看,處于寧夏自治區的天元錳業似乎沒有任何優勢。據悉,世界錳礦石資源主要分布在南非、烏克蘭、加蓬、澳大利亞等地,中國錳礦石品位很低,市場需求量遠遠不能達到供給。 處于原料劣勢的天元錳業如何發展,曾令記者感到不解。經過了解得知,天元錳業將視線轉向了品位更高的國外礦石,同樣是提取1噸金屬錳,國產礦需要七八噸礦石,而進口礦只需要3噸,原料劣勢因為技術的創新而轉化成了優勢。 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益反饋,讓天元錳業更加執著于創新。記者了解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南大學、寧夏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成為這個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支撐。 更讓記者感到驚嘆的是,天元錳業廠區沒有占用一畝耕地,廠區都建在荒山之上。廠區負責人告訴記者,10年來,天元錳業在不占用一畝已有耕地的基礎上,通過推山平壑,逐漸將廠區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在經濟發展和保護耕地之間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記者在廠區看到,公司周邊處處都栽植了蘋果樹、白楊樹、槐樹等樹種,荒山儼然已成“綠洲”。集團副總高學祥介紹道,目前園區綠化面積已經達到30%,并保持著連年快速增長的態勢,為園區生態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澆灌這些植物的水正是來自經過處理的“廢水”。據企業估算,僅水循環一項,每年可以節約用水120萬立方米,按當前每立方米3.5元的水價,每年可節約資金420萬元。 鎳鐵礦熱爐、石膏制酸、硫酸礦制酸……記者看到,凡有余熱產生的環節,都已配套建設余熱發電項目,在天元錳業,幾乎所有可利用能源都在這里實現“吃干榨盡”。 天元錳業以實踐證明,“上不長草,下面無寶”的荒山也會“生金”。 天元錳業董事長賈天將告訴記者,在國內電解錳工業遭受了市場減少和替代品大量上市的兩面夾擊,24家企業宣布倒閉,產能由240萬噸減少到215萬噸,生產負荷只有54%的形勢下,作為全球最大的電解錳企業,天元錳業生產負荷達到了100%。目前,公司現已形成了產業循環、資源循環、能源循環三條循環經濟產業鏈。為消化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渣,天元錳業水泥項目現已投產,該項目利用廢渣生產水泥,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51.69%,破解了電解金屬錳行業廢渣利用的世界性難題,對于“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促進電解金屬錳行業清潔生產,保護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戰略意義,也為利用電解法生產銅、鈉、鉀、鉛等冶金行業廢渣無害化綜合利用起到了積極的示范引領和推動作用。 以錳為本,循環發展,向高端產業延伸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天元錳業形成。有關專家預測,如果在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戰略中,以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建立海外穩定的礦石基地,將更加促進國內礦業的更大發展。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