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3-2014)”在京舉行。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副所長、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發布了《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2013-2014)》。報告認為,改革藍圖將在短期對宏觀經濟造成兩方面影響,為應對下行力量的沖擊,宏觀經濟政策需重新定位以便快速推進和落實大改革藍圖。 報告分析,從結構來看,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宣告了中國傳統的“出口-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但中國宏觀經濟并沒有轉向預期中的“消費-內需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反而在錯誤的宏觀經濟政策定位的作用下走向了“信貸-投資驅動型”經濟增長模式。這種模式的轉變使“產能過剩”、“流動性泛濫”、“金融扭曲”、“地方政府債務”以及“房地產泡沫”等問題不僅沒有在局部改革和短期管制下有所緩和,反而在傳統利益格局和權力體系的作用下不斷惡化。 2013年,M2/GDP、投資/GDP、企業貸款總量/GDP、債務水平/GDP、房地產銷售/GDP等參數的持續攀升、產能利用率的持續低迷以及“錢荒”的出現都說明了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資源錯配與體制扭曲已經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標志著中國步入到“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相并存的“雙失靈困境”。 “全球結構的調整”+“中國模式的調整”+“政府失靈的調整”不僅決定了中國調整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過去簡單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傳統局部調整模式難以化解這些深層次的系統問題。 報告認為,三中全會推出的全面改革方案具有必要性、及時性和科學性。從中長期來看,這些改革藍圖的順利實施必將從根本上轉變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但在短期對于宏觀經濟的沖擊卻是復雜的——一方面它將重樹市場信心,提振民間消費與民間投資的增長,但另一方面卻在破除舊的利益格局和資源配置方式中產生強烈的短期“創造性破局效應”,對宏觀經濟形成下行壓力。 因此,如何快速推進和落實大改革藍圖需要宏觀經濟政策重新定位,以對沖各種下行力量的沖擊,營造相對穩定的社會經濟局面,并建立相應的改革補償機制。這也要求宏觀經濟政策底線管理的內涵做出相應調整。 報告建議,2014年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定位應當有別于以往年份:一是小幅提高中央財政赤字;二是加強減稅力度,對沖企業財務成本的上揚;三是為配合政府職能轉變,增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四是在福利體系大轉型過程中,可以2014年增加部分一次性的福利補貼。房地產調控的目標必須從需求抑制轉向供給擴張和制度改革,其中制度改革必須著眼于推動土地市場改革,重構現代財政體系,破除官商之間制度性的利益輸送機制;建議結構性調整政策必須強化全球定位,強化市場驅動的力量,改變以往簡單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克服在產能過剩治理中“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相并存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