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第44屆全國藥材藥品交易會現場,“中藥之都云電子商務平臺”正式啟動。與會專家指出,隨著中國各地中藥材市場大宗藥材電子交易平臺的陸續啟動,中國中藥材交易有望告別“看貨議價、現貨現金”的傳統交易模式,并將逐漸步入“電商時代”。
各地中藥材市場陸續啟動電子交易平臺
據介紹,“中藥之都云電子商務平臺”的正式啟動,將依托樟樹現有中藥材交易市場,采用商業化平臺運營服務模式,為中藥飲片企業提供從生產到流通的“一站式”全業務過程協作。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副會長唐賢敏說,這意味著這個剛被授予“中國藥都”稱號的中藥材市場開啟了電子商務交易模式,將推動中藥材交易從傳統交易逐步走向網絡交易,促進本地藥材無縫對接全國各大市場和醫藥企業。
記者采訪各地前來參會的專家和企業代表了解到,不止是樟樹中藥材市場,2012年7月,甘肅隴西“藥材盈”中藥材物聯電子商務平臺啟動;2013年5月,中國康美藥業中藥材大宗交易平臺在廣東普寧啟動。
我國在落實“十二五”規劃的有關部署中,將實施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工程,作為中醫藥工作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之一。而作為行業主管部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把中醫藥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用中醫藥規范標準及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中醫藥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中藥協會會長房書亭認為,隨著中國中藥材標準化和信息化的發展,大宗、常用中藥材交易走向網絡交易是大勢所趨。
傳統交易方式制約現代中藥材產業發展
記者調研發現,中國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但處于這一產業鏈前端的中藥材貿易由于受交易場所、信息、技術、規范標準等約束,當前中藥材流通交易主要為傳統的地頭交易和集貿市場交易,這一現狀極大地制約了現代中藥材產業發展。
首先,傳統交易模式制約全國統一市場形成。樟樹市藥業局副局長周正如告訴記者,大宗中藥材交易容易受到物流半徑、安全庫存和經濟采購批量等因素影響,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傳統的中藥材市場輻射帶有明顯的地域邊界限制,制約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規模效應的發揮。
其次,傳統交易模式與工業化和信息化進程不相適應。業內人士反映,以“現場、現貨、現款”為特征的傳統批發市場,供銷雙方很難與商業銀行協同開展物流金融、貿易金融等增值服務。
三,傳統中藥材市場存在監管盲區。由于中藥材交易成交金額大,涉稅環節多、交易主體復雜,價格形成機制不透明,投機行為屢見不鮮,價格波動大,違法違規案件頻發,一直是政府監管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電子商務平臺有效彌補傳統交易不足
“和傳統交易方式相比,網絡交易靈活快捷、交易成本更低。”江西樟樹市三皇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敖茶如告訴記者,合作社每年銷售道地藥材收入2000余萬元,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網絡交易。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中藥飲片及生產設備協同創新聯盟理事長蔡寶昌介紹,在大宗中藥材現貨電子交易中,市場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劃分商品等級,以每一種商品交易最大的等級為標準等級,現貨倉單的標準化,將有效杜絕“假冒偽劣”商品。
此外,電子商務平臺可通過市場調劑、就近提貨的方式替代自辦配送,方便買賣雙方充分利用定點倉庫的地域優勢,完善的物流體系,將最大可能地滿足不同交易商的物流需求。
房書亭認為,中藥材交易能否順利步入“電商時代”,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種植是重要保證。他建議,在加強電子商務平臺準入資質審查的同時,中藥材還需要和食品一樣建立可追溯體系,確保藥材種植、流通、生產各個關鍵環節可控可溯,保證通過網絡交易的藥材質量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