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謀劃構建區域金融安全網
|
新興國家資金外流嚴重市場波動加劇
|
|
2013-09-05 作者:記者 張莫 李唐寧 王秋鳳/北京 南寧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亞洲金融危機“卷土重來”的擔憂在升溫,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安全網和防火墻成為亞洲各國的共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4日在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和發展領袖論壇表示,受發達國家退出量化寬松政策預期影響,目前新興市場存在資本外流的趨勢,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以及股市下跌。建立一個區域金融安全網非常有必要。 實際上,東盟和中日韓“10+3”金融合作機制一直在不斷發展。易綱在發言中指出,作為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的核心內容,近期各國央行已經將共同外匯儲備基金的規模從1200億美元增加至2400億美元。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論壇現場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中國與東盟金融合作的迫切性十分明顯。受發達國家特別是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可能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預期增強的影響,東盟一些國家金融市場的波動加劇。 根據EPFR(新興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公布的數據,在8月21日至28日的一周內,其追蹤的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的贖回資金都達到近9周的最高,其中,菲律賓股基創下了史上最高資金撤出額紀錄,韓國股基的資金撤出額也達到年內第二高。而分國別來看,菲律賓股市8月下跌10.5%,印度尼西亞股市下跌11%,雙雙創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剛剛破產以來最大單月跌幅。印度和印尼兩國的貨幣也遭到拋售,過去四個多月來,印尼盾跌幅超11%,印度盧比下跌超過16%。 “印度、印尼、泰國等東盟國家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新一次的亞洲金融危機。”曹遠征說。 業內人士指出,為了維護地區金融穩定,降低單個國家的金融風險,應當鞏固和強化區域金融危機的防范機制。1997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救助過韓國、印尼和泰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14年信貸總額的80%將被歐元區占用。因此,一旦危機爆發,亞洲國家更需要自身的應急和救助機制。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正是目前亞洲范圍內主要的金融合作機制。2000年,在東盟和中日韓10+3財長會上,各方通過了《清邁倡議》,同意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網絡。2007年,各方一致同意通過建立自我管理的共同外匯儲備基金來實現清邁倡議多邊化,即相關國家可承諾向該基金投入一定金額的儲備資金,當某個國家面臨外匯資金短缺困難時,其他國家可以幫助其緩解危機。 “盡管目前的機制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人質疑該機制的規模和效率,但是,這種機制存在的本身就是對投機者的威懾,能夠給金融市場以信心,而金融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依賴信心的市場。”中國社科院國際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黃薇指出,《清邁倡議》從最早的“雙邊”發展到后來的“多邊化”,目前該機制亟待進一步做實運行機構和資金。 “目前,各國承諾投入外匯儲備庫的資金并非放在一個統一的實體機構里進行管理,而是各國央行放在自身的庫里,一旦發生危機,各國再按照自身承諾來救助出現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有一個缺陷,因為一旦發生危機,給各國的應對的時間非常短,臨時注資可能影響救助效率。”黃薇說。 黃薇還表示,由于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仍未實體化,機制對于危機的監控功能也未能完全發揮。實際上,于2011年5月在新加坡成立的“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承擔著對金融監測和預警危機的職責,但是由于清邁倡議更多是一個交流的平臺而未設立的實體,其預警危機的能力較弱。 廣西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志勇表示,無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防范金融風險,還是強化多層次區域金融安全網,成立由中國主導的中國-東盟銀行很有必要,應把創建中國-東盟銀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