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速下一個臺階固然是正常合理的,但也需要防止下臺階過程中意外摔跤。要防范增速回落幅度超預期,從而影響就業,并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中國經濟增速的快慢,越來越牽動人心,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長,或步入新的十字路口,正處于“換擋期”。
國家統計局昨日發布了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項重要經濟數據。數據顯示,4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9.3%,4月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8%,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0.6%。
“數據符合我們的預期。”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經濟還處于平穩,但企穩回升的勢頭并不強勁。”
多數據低于預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上月回升0.4個百分點,4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上月回升0.2個百分點,1至4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1月至3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近期對房地產與影子銀行相關政策的收緊,可能對投資推動的重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影響,消費疲弱也影響著輕工業生產活動。”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現在的情況應該是逐漸朝著小幅回升的方向走,但是否穩固還得看5月份的數據。預計未來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穩中略升。
此外,如果從代表企業成本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來看,通脹壓力減緩和市場需求不振的態勢更為明顯。數據顯示,4月PPI同比下降2.6%,較3月繼續下滑0.7個百分點,且創下6個月最大降幅,這已是PPI連續14個月同比負增長。
由于PPI降幅擴大凸顯經濟復蘇乏力,再加上全球主要經濟體掀起“降息潮”,目前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央行貨幣政策重回寬松的空間已經打開。但反對的聲音同樣激烈。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遠沒有差到需要貨幣政策刺激的程度,因此央行政策還是應該維穩。
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新公布的宏觀數據略低于預期,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增加。盡管社會融資規模、M2等金融指標迅速攀升,流動性的寬松顯而易見,然而實體經濟還是不領情,偏冷的局面并未打開。
記者注意到,此次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以及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兩項數據的確低于機構預期,也有市場分析人士將此作為經濟運行弱勢的進一步表現。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日前撰文指出,“預期”有太多主觀因素,“預期”與經濟實際運行不符只能說明“預期”不對,把“預期”當真,并借此影響資本市場,是典型的投機行為。
換擋進行時
從兩位數增長到現在低于8%,中國經濟增速仍在持續放緩,市場對于宏觀經濟的悲觀預估從未停止。從宏觀數據公布前的市場觀望,至數據公布后的市場反應,不少機構仍對拉動經濟增長有強烈期許。
“這些數據都比較正常,投資有一點回落,消費有一點上升,工業基本在10%以下,這與產能過剩、國內消費等都有關系。最終消費需求不足,出口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不乏水分,需求問題還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小廣認為,經濟增長的調整是一個內在的趨勢,因為需求相對不足。
在王小廣看來,中國長時間以來都不存在供給問題,金融環境是寬松的,投資意愿也很強烈,地方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力度也很大。但是現在經濟并沒有想象中快速回升,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問題,最終需求包含的消費和出口相對不足。
“由于外部環境影響,全球經濟都進入一個平穩的階段,中國經濟保持這樣的增速還可以。”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亦認為,中國不需要也沒必要靠人為和政策上違背市場規律的手段去拉動市場經濟,“因為經濟在按自己的需求去運行”。
仲大軍解釋,當一個國家發展到一定程度,該蓋的房子蓋得差不多,該制造的能力已經投入得差不多,就沒必要再去高速增長。“中國要發展服務業、高科技產業等行業,有些產業適當萎縮是正常現象。”
或許,中國經濟增長已進入換擋期,增速的回調是中長期的,我們需要習慣經濟增速的不斷放緩。
內生動力需加強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已過去,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拐點。”仲大軍認為,現在宏觀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從數字來看好像有點低,增速正在放緩,但是經濟的質量在提高,經濟發展指標還是應該從經濟質量上去衡量。”
“現在宏觀政策實際上很寬松,政策上不需做什么文章。”王小廣指出,繼續按照中國現行的經濟增長速度調整,給市場一種壓力,讓市場自己去調整。金融危機后,很多企業都在做錯誤的判斷,就要付出代價,結果就是被淘汰,這是必然的過程,優勝劣汰是市場規律”。
“對企業來說,與其空等新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坐等國內外市場轉好,不如在這個時候扎扎實實轉型升級。”王小廣說。
“中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到中速下一個臺階固然是正常合理的,但也需要防止下臺階過程中意外摔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建議,要防范增速回落幅度超預期,從而影響就業,并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當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是有些偏弱,基礎仍不夠牢固,企業生產經營還面臨不少困難。宏觀政策可以在打造新的消費增長點、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保持合理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資規模等方面著手穩住增長。對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通過改革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中國經濟的內生動力。